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1-05-16 浏览次数:394次
作者:梁明 作者单位: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44
【摘要】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的原因、诊断及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4年至2007年间收治并手术治疗的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24例,时间6个月~3 a,平均18个月,优良率80.9 %。结论:腰椎及周围组织结构有退变和长期的代偿以及可能的外伤是造成本病的主要原因。腰腿痛、间歇性跛行、肢体感觉障碍是本病的三大典型症状。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的作用。保留脊柱后结构的髓核摘除、椎管扩大减压的手术效果是满意的。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诊断;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是腰腿痛常见的病因,由于其病理改变的不断发展,逐日加重,影响工作及生活,甚至造成不全瘫痪,常需手术治疗。目前就我院2003年至2007年收治26例,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37岁~75岁,平均年龄56岁。病程2个月~10 a,平均2.5 a,腰部扭伤14例,占53.8%。
1.2 症状 腰腿痛占100%,神经性间歇性跛行22例,占84%,下肢肌萎缩9例,占34.6%,下肢感觉障碍18例,占69.2%,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7例,占65.4%,括约肌功能障碍7例,占26.9%,患肢发凉1例,占3.8%。
1.3 影像学检查 X线摄片及CT为100%,磁共振成像14例。结果示腰椎退行性病23例,椎板肥厚>8 mm,15例。小关节增生10例,黄韧带>5 mm,2例。髓核突出、钙化、骨化9例,退变滑脱1例,髓核突出26例,椎管狭窄:一节6例、二节16例、三节4例。腰椎间盘突出类型:中央型6例、中央偏侧型18例、神经根管型2例。
1.4 手术方法 经后路腰背部切口,部分椎板和关节突切除或经椎板间隙行椎间盘切除。中央型椎间盘突出,行椎板切除后,经硬脊膜外或硬脊膜内行椎间盘切除,并有腰椎不稳或退行性腰椎滑脱者,在行椎间盘切除后行脊柱融合。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患者,术后有20%发生滑脱,为此应尽量减少切除脊柱后结构的范围,保留关节突达到椎管彻底减压,又能不过多影响脊柱的稳定性。对神经根管狭窄,必须将构成侧隐窝的关节突部分椎板切除,并应将神经根管全部减压,追踪神经根至椎间孔内口处,使神经根能轻易地向内移动1.0 cm2~1.5 cm2。
2 结果
随诊24例,优良率80.9%。2例X光片示原髓核突出处椎间狭窄,1例CT及MRI示侧隐窝、神经根处减张不彻底。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者约占腰间盘突出症37.6%[1]。腰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管狭窄的病因及病理过程复杂,多数倾向于退行性变形成的骨性因素和积累性软组织病理改变造成的椎管管腔及神经根通道狭窄所致。本组中退行性变、黄韧带肥厚、椎板肥厚、小关节内聚占绝大部分,充分证明这一点。
后天性椎管狭窄主要因椎管结构退行性变,脊椎滑脱和手术后医源性椎管狭窄,可因椎间盘膨出、黄韧带皱褶、椎板重叠、后关节增生、后关节半脱位和骨赘等形成。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表现,腰腿痛、神经性跛行、下肢麻木、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典型症状,其为腰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确定诊断的前提。同时影像学检查对本病有确定诊断的作用,它能清晰的反应脊柱、脊髓及周边各种组织的解剖结构,组织结构的形态特性,获得精确数据,得出诊断,指导术式。
关于术中应注意的是:对于马尾和神经根的有效减压是手术的根本目的,术中减压不彻底、不到位,术后相应症状得不到缓解。因此,术前准确定位、术中仔细探查是有效减压的关键;术中黄韧带切除是减压的重要环节,切除要充分彻底,避免术后增生造成二次狭窄;脊柱后结构的保护对于脊柱的稳定性非常重要。金大地等[2]认为关节突单侧切除1/3者,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而双侧关节突切除者>1/2者可出现不稳;对腰椎管狭窄,下列情况应考虑内固定;广泛全椎板减压术后,须行两个以上阶段的脊柱融合;伴有假性滑脱1°以上;复发性腰椎管狭窄,伴有医源性滑脱者;术中切除双侧小关节突>1/2者。
【参考文献】
[1] 李新奎,王全平.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症手术失误及再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1997,17(5):315.
[2] 金大地.现代脊柱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