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科雷氏骨折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1-03-04 浏览次数:392次
作者:金晓东 作者单位:江苏吴江黎里骨伤科医院,江苏 吴江 215200
【关键词】 中老年科雷氏骨折;治疗体会
中老年科雷氏骨折是临床常见的损伤。现就本人自2004年至2009年9月间治疗并取得随访的45例病人,作一回顾,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5例病人,受伤原因为行走或骑车摔倒,以手撑地所致,年龄48-88岁,平均64岁,男21例,女24例,左侧20例,右侧24例,双侧1例,就诊时间为伤后0.5小时~5天。本组病例大部分为闭合骨折,或较简单的开放骨折,伤后行清创包扎后按闭合骨折处理。
2.治疗方法
本组病人均未行麻醉予手法复位,并一次取得成功,然后以掌屈尺偏位后石膏固定,二周后改用功能位夹板固定二周。除5例高龄及严重粉碎骨折再予夹板固定二周外,其余都解除固定,予“骨科熏洗剂”熏洗并加强功能锻炼。治疗中内服药按骨科三期用药。
3.治疗结果
本组45例病人,三个月后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外观无畸形30例,肩关节活动受限6例,4例患者腕部无明显畸形,然腕关节有轻度畸形,前臂旋转活动受限。但经后期功能锻炼,均能胜任日常生活及一般家务劳动。
4.讨论
4.1 科雷氏骨折。是中老年常见的损伤,治疗中如掉以轻心,很易造成畸形愈合,功能受限,因此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亦时有耳闻,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4.1.1 手法复位不佳。中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粉碎性骨折较多见,并多有嵌插,或骨折线影响关节面,手法复位并非简单,如未能解除挠骨的短缩嵌插畸形,并恢复尺倾角的正常范围,造成畸形愈合后,桡骨短缩,影响前臂功能。
4.1.2 骨折初期局部肿胀严重,石膏固定肿胀消退后未及时调整松紧度,致骨折断端再移位。
4.1.3 老年人骨质疏松,骨皮质受挤压后常有缺损或嵌插,还常伴有下尺挠关节分离,骨折端极不稳定。本组45例病人,手法后即复x片均取得良好对位,然半月后复片,仍有多例患者出现再移位。
4.1.4 因怕痛或担心骨折移位,不敢遵医嘱进行适当之功能锻炼,出现患肢关节肿胀疼痛,手腕甚至肩部活动受限,即废用性手肩综合症。
4.2 科雷氏骨折固定时前臂的体位问题。笔者早时未加考虑,石膏固定后常随意将前臂中立位悬吊胸前,发现复诊时病人往往自动转至旋前位,自觉比较舒服,然容易引起骨折远端向前移位,愈合后前臂旋后受限。后从解剖学分析,前臂中立或旋前位时,远端附于挠骨下端挠侧面上的肱挠肌,其收缩力可致骨折远端有向前移位之趋势。故置前臂于旋后位,符合肌肉生物力学,把断端移位倾向控制在最小,使畸形显著减少,且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前臂旋转功能。
4.3 基于以上分析,在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4.3.1 手法复位一定要充分拔伸,配合折顶、端提、抖动等手法,使骨折端能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
4.3.2 复位后一定要复查x片,即使获得了良好对位,亦应向患者说明仍有再移位的可能,故石膏一旦松动,需及时调整松紧度,避免骨折再移位。
4.3.3 对一些错位严重的粉碎骨折,如患者要求保守治疗,最后在初诊时即向患者说明轻度畸形愈合,只要积极进行锻炼,一般功能影响不会很大,使病人能对一些无法避免的畸形愈合有一个正确的看待,取得病人的信任。在今后的康复过程中容易做到医患合作,更有利于功能康复,并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4.3.4 固定期间前臂应置旋后15°位悬吊胸前。
4.3.5 功能锻炼应尽早开始,一般可从复位后第二天疼痛减轻后进行,先从握拳松拳动作开始,活动手指关节,握拳松拳动作要认真有力,次数逐渐增多,继而进行肩肘关节屈伸抬举活动,决不能长期将肢悬吊不动,消极等待骨折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