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骨外科学》

早期中药干预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7例

发表时间:2010-12-01  浏览次数:414次

  作者:单勇1 陆江2  作者单位:辽宁省凌海市大凌河医院 1骨科 2普外科 (辽宁 凌海 121202)

  【关键词】 早期中药干预 预防 骨科大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骨科大手术后易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 DVT)。2007年1月—2008年6月我院实施手术的39例骨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7例,采用自拟活血中药方剂,对照组22例,采用低分子肝素钠(海普宁)抗凝治疗,探讨中药早期干预对骨科大手术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及对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骨科大手术患者39例,其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46~79岁,平均57.6岁;病程5 d~24个月,平均病程40.8 d;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者2l例,髋部周围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者17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者1例。39例均无凝血功能障碍病史,并排除肿瘤、糖尿病等与全身凝血状态有关的疾病。2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创伤大小和术中的出血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治疗组术后第一天除了术后常规性用药之外,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分期给予中药治疗,每日1剂,共14剂,辨证施治方案:1)早期(术后1~7 d):辨证为气血瘀滞、瘀湿郁热,治以清热利湿,活血退瘀,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桃仁9 g、红花6 g、当归12 g、川芎6 g、赤芍6 g、牡丹皮9 g、焦山栀6 g、益母草24 g、牛膝9 g。2)中期(术后8~14 d),辨证为气虚血瘀,寒湿凝滞,治以温阳利水,活血化瘀,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用生黄芪3o g、赤芍15 g、地龙12 g、炒当归9 g、 川芎9 g、桃仁9 g、红花6 g、泽泻24 g、制附片15 g、焦白术15 g、干姜9 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对照组术后第一天即开始给予海普宁皮下注射,单侧关节置换术后用量为2 500 u,双侧关节置换术后用量为5 000 u,每日1次,共14 d。2组均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并于术后第14 d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

  2 结果

  术后随访12~25个月,平均16个月。髋部周围骨折17例,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6~8个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者21例,按照Harris评分标准,优良率为84.56%。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者1例,功能良好。观察组17例中1例发生DVT发生率为5.88%;对照组22例中7例发生DVT,发生率为31.82%。2组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病属“脉痹”的范畴,主要是由于血液的气化功能失调、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致经脉壅遏不通或因风寒湿邪、损伤经脉而脉痹血凝、阻塞脉道所致。笔者根据中医理论将其分为2个阶段辨证论治,术后早期由于气血瘀滞,静脉血流缓慢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引起DVT的基础,辨证为气血瘀滞,瘀湿郁热,治宜清热利湿,活血祛瘀,笔者在术后24 h内开始中药介入,通过活血行气,加速血液循环,促进静脉血液流动,阻断由于静脉血流缓慢DVT的发生。中期(1周后),由于气血两虚血液循环减慢容易产生血瘀,故采用温阳利水、活血化瘀的药物治疗,从而可收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本研究观察组DVT发生率为5.88%;对照组为31.8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下肢骨折创伤手术术后早期运用中药干预,能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