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防治法预防高龄股骨近端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82例
发表时间:2010-12-01 浏览次数:420次
作者:陈琦1 曾强2 作者单位: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矿务局总医院 1骨科 2普外科 (辽宁 葫芦岛 125027)
【关键词】 综合防治法 高龄股骨 近端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高龄患者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尤其是重症颅脑外伤、开颅手术、下肢骨折、盆腔手术后。由于可并发致命性肺梗死及远期肺功能不全、深静脉功能不全等而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2005年7月—2009年5月我院采取综合干预治疗65岁以上股骨近端骨折患者82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5岁以上股骨近端骨折患者157例,术前均经多普勒检查排除术前DVT呈阳性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2例,其中男34例,女48例;年龄65~97岁,平均72.16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7例,跌伤45例;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3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52例。对照组75例,其中男33例,女42例;年龄65~94岁,平均71.54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1例,跌伤44例;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2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47例。2组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年龄、性别、病程、手术部位、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术后于患者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根据患者体质量选择所用低分子肝素钙剂量,体质量<50 kg用0.3 mL;>80 kg用0.6 mL;介于二者之间则用0.4 mL,每24 h注射1次,共治疗10 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腓肠肌挤压和呼吸功能训练。1)腓肠肌挤压:在患者入院后即在牵引及止痛药物帮助下,对其进行踝关节被动“环转”运动。术后24 h内不间断人力挤压腓肠肌,挤压时操作者手掌贴附于小腿表面后外侧,有节律地从下往上、由轻到重、反复挤压腓肠肌,频率为40次/min左右,以患者感觉舒适、不引起疼痛为宜。2)呼吸功能训练:术后注意督促患者加强呼吸功能训练,进行深呼吸,增强隔肌运动。2组患者均于术后10 d接受下肢超声多普勒检查(若出现非对称性下肢水肿且双下肢围差超过1 cm或出现直腿伸踝试验阳性、压迫腓肠试验阳性则随时进行此项检查)。
2 结果
术后10 d下观察组有5例DVT形成,发生率为6.1%,其中中央型3例,周围型2例。对照组有35例DVT形成,DVT发生率为46.7%,其中中央型26例,周围型9例,混合型9例。观察组DVT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少,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对于DVT的预防,除药物预防外还有物理预防方法。有研究发现,踝关节无论在主动运动还是被动运动形式中,由屈、内翻、伸、外翻组合而成的“环转”运动引起的股静脉血流速度增加值在各种运动形式中显著高于屈伸和内、外翻运动[2]。小腿部肌肉尤其是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存在许多静脉窦,其静脉内的血液几乎只能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2]。此时采用人力挤压腓肠肌可加速下肢血流速度,改善静脉淤血状态,促进淤血静脉排空,从而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其对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观察组DVT发生率为6.1%。对照组DVT发生率为46.7%。表明采取的综合防治对于预防高龄股骨近端骨折围手术期DVT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DVT是一种多因素性作用的疾病,除上述预防措施外,还应尽量避开瘫痪侧肢体,减少不必要的股静脉穿刺,若抢救时行股静脉置管也尽早拔除,减少在下肢静脉内的留置时间,避免血栓形成,规范应用抗生素、积极治疗合并症等。
【参考文献】
[1] 李婧,邱贵兴.静脉血栓栓塞在骨科的预防与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12):740-743.
[2] Shrier I, Kahn SR.Effect of physical activity after recent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 cohort studv[J].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5,37(4):630-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