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干梗死72例临床与影像分析
发表时间:2011-08-31 浏览次数:437次
作者:丁水清,王小乐 作者单位:南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1
【摘要】目的:分析腔隙性脑干梗死的临床特点与影像表现,探讨其预后。方法:回顾收集2006年1月至10月门诊及住院患者72例腔隙性脑干梗死的首发症状、临床体征、影像学所见。结果:腔隙性脑干梗死有其典型的脑干损害表现,但随梗死范围及脑干损害平面不同,尤其是合并脑干外腔隙性梗死使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化,给临床定位诊断增加困难。结论:腔隙性脑干梗死临床症状复杂,需借助MRI确诊。大多数预后良好,但神经功能缺损通常较严重。
【关键词】 腔隙性脑干梗死;临床分析;MRI
腔隙性脑干梗死在脑梗死中是少见的类型,近年来,由于MRI技术的广泛应用,腔隙性脑干梗死的诊断率有了明显的提高,现将我院2006年1月至10月资料完整的72例腔隙性脑干梗死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2例腔隙性脑干梗死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49例,女23例,年龄45岁~89岁,平均年龄67.5岁,中脑梗死15例,桥脑梗死52例,延髓梗死5例;同时伴有基底节、放射冠区腔隙性梗死46例,伴有小脑腔隙性梗死12例,脑叶腔隙性梗死7例。有高血压病史52例,糖尿病病史14例,脑血管病史11例。在安静状态下发病31例,均在凌晨、午休,在活动中发病12例,劳累后发病5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均属急性、亚急性起病。最多见眩晕27例,部分伴有呕吐;肢体无力18例,感觉或语言障碍16例;浅昏迷7例,嗜睡4例。
1.3 神经影像学检查 72例患者均进行头颅MRI检查,梗死灶均在2 mm~15 mm不等。病灶呈点状、圆形、椭圆形、条斑片状,合并脑萎缩8例,脑出血4例,硬膜下血肿1例,梗死后出血1例,SAH 1例。
2 讨论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是脑干腔隙性梗死的主要病因,长期慢性高血压致血管壁脂肪透明样变,引起脑深穿动脉壁狭窄而发生梗死,本文中患有高血压病史52例,占72.2%,高于文献报道的高血压引起脑干梗死70%基本一致,提示脑干腔隙性梗死仍以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为主要病因,治疗高血压是预防腔隙性脑干梗死的关键[1]。本文中首发症状以眩晕起病27例,占37.9%,其中16例在临床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经头颅MRI检查脑干出现腔隙性梗死灶,当脑干内前庭神经核出现缺血时,首发症状眩晕、呕吐。本文中18例出现一侧肢体无力部分伴轻偏瘫,占25%,考虑病灶损害桥脑面神经核以上部位所致引起一侧中枢性面瘫、舌瘫及肢体偏瘫,在临床上易诊断为幕上半球损害,因此,应引起临床上注意[2]。脑干内解剖结构复杂、症状多样,在临床诊断上较为复杂,MRI具有分辨率高、敏感性强、不受颅骨伪影干扰等优点,很小的病灶即可显示T2加权像呈高信号,T1加权像呈低信号的影像,是诊断桥脑梗死最可靠的方法。腔隙性脑干梗阻死因其侧支循环丰富,通常可以恢复,其预后较其他类型的卒中要好,所以,大多数预后良好,本文中治愈好转率92%,另外8%无变化,无一例死亡。但神经功能缺损严重通常预后较差,发病前有TIA则标志着预后不良,影像学上梗死灶越小,预后也越好。
【参考文献】
[1] 韩仲岩,唐盛孟,石秉霞.实用脑血管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195.
[2] 王晓鹏,董梅.54例脑干梗死的磁共振与临床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1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