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静点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

发表时间:2011-08-31  浏览次数:428次

  作者:杨成艳  作者单位:内蒙古扎兰屯,扎兰屯市医院

  【关键词】 脑脊液置换 尼莫地平 静点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急性脑血管病中预后较差的急重症之一。其发病率高,起病凶险,病死率高。急性期病死率约25%,存活者大部分可生活自理,恢复正常工作。因此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致残率是治疗的关键。2003年以来,我院收治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脑脊液置换联合尼莫地平持续静点治疗,致死率、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发生明显降低,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均发病后1~24h内入院。男12例,女9例;年龄42~65岁,平均48岁。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时均有头痛、呕吐。浅昏迷4例。

  1.2 治疗方法

  常规予以绝对卧床、吸氧、脱水、止血、镇静。昏迷者予以进食,血压过高者予以降压治疗。入院后即予以尼莫地平注射液(江苏济川产)持续静点,每小时1~2mg,一般持续5~7天,症状重者可持续14天。血压较低的患者可减慢滴速或减量。入院第二天予以脑脊液置换,置换前常规静点20%甘露醇125~250ml。腰穿后测脑压,缓慢放出脑脊液5ml。注入等量生理盐水,留置5min后,重复2~3次。脑压过高者先注入生理盐水后,缓慢置换脑脊液,以免脑压骤然下降形成脑疝。最后1次注入生理盐水中加入地塞米松3mg,测终压。根据病情每1~2天置换一次,共4~7次。至脑压正常,脑脊液颜色清晰、透明为止。

  2 治疗结果

  21例患者静点尼莫地平后头痛减轻,无脑积水发生。1例第8天发生脑血管痉挛,经加大尼莫地平用量及脑脊液置换后恢复正常。脑脊液初压为160~380mmH2O,终压为80~200mmH2O,平均压力160mmH2O。脑脊液置换后头痛明显减轻,可持续6~10h。置换2~3次后,颈强减轻。7~14天头痛完全消失。所有患者均于14~28天出院,平均住院21天。所有患者均无肢体功能障碍,无积水发生,无死亡。

  3 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约占出血性脑血管病的20%,与其他脑血管病相比致残率最低,存活者几乎不留明显后遗症。以往约15%~20%的患者经标准治疗后发生脑卒中或死于脑血管痉挛,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水平,具有极高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及蛛网膜粘连的发生率与程度,与血量成正比。脑脊液置换可以降低颅压,减少血性脑脊液对脑膜的刺激,防止脑血管痉挛。早期应用尼莫地平能有效地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以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的严重神经功能缺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应用地塞米松可防止蛛网膜粘连,减轻神经根刺激症状。以上疗法能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疾病痛苦,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