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08-31 浏览次数:377次
作者:郭文芳 作者单位:山西焦化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山西 洪洞 041606
【关键词】 疏血通 脑梗死 临床疗效
脑梗死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大脑动脉、静脉血管出现暂时性或反复性堵塞,从而导致脑血液循环障碍,引起大脑缺血、缺氧和脑软组织严重损害的一组疾病,是目前严重影响中老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统计该病发病率近年仍呈不断上升趋势。因此,如何有效治疗脑梗死并降低其致残率是临床上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自2005年2月至2007年8月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69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取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治疗组,年龄46岁~74岁,平均年龄63.8岁,其中男性43例,女性26例,入院时病程3 h~96 h。取同期住院的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年龄44岁~78岁,平均年龄64.2岁,其中男性42例,女性21例,入院时病程2 h~94 h。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发病时间、入院时各种检查参数,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包括颈内动脉系统,椎动脉系统的大脑、脑干、小脑等部位的梗死,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扫描和(或)MRI检查证实。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肢体麻木、偏瘫、言语不清、口角歪斜、饮水咳嗽、意识不清等。
1.3 病情分级标准
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评定:轻型0分~15分;中型16分~30分;重型31分~45分。治疗组重、中、轻型分别为7例、27例、35例,对照组重、中、轻型分别为7例、22例、34例。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疏血通注射液(牡丹江友博制药厂生产),6 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14 d为1个疗程;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14 d为1个疗程。两组其他治疗相同,并根据病情均酌情加用20%甘露醇注射液,病情需要时使用降压药及对症治疗。
1.5 疗效判定标准
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标准评定。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头颅CT低密度影基本消失;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级~3级,头颅CT低密度影缩小;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两组均于治疗两个疗程后(治疗第30天)进行疗效判定。
2 结果
治疗组基本治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分别为30例、29例、7例、3例,总有效率95.66%;对照组分别为10例、9例、20例、24例,总有效率61.9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整个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无不良反应。
3 讨论
脑梗死为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和脑软化,其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其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目前普遍认为脑梗死的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血液流变学发生改变:轴流流态变为涡流流态,形成流态紊乱,相互碰撞机会增加,导致血栓形成;血管因素:血管弹性下降,血管壁硬化,内膜变性,内皮损伤及粥样变;血管外因素:血管外病变使血管变形,造成血管病态收缩;血液因素:血液的纤凝和纤溶系统发生异常;血管内膜损伤释放儿茶酚胺,5羟色胺增高,促进血小板活性增加。因此,扩血管、降低血黏度、抗凝、促纤溶以及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成为治疗脑梗死的主要手段。
疏血通注射液是由水蛭和地龙经现代工艺提取有效成分精制而成。水蛭味咸苦、性平,为破血逐瘀之良药;地龙味咸、性寒,可消除瘀滞而通血脉,二药配伍共奏活血逐瘀,通经活络之效,对中风所致的头昏头晕、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唇甲紫暗等症有明显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疏血通注射液内含主要成分为水蛭素和蚓激素样作用的物质,并含有抗血栓素、蛋白质、氨基酸等,具有抗凝、溶栓、降纤、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改善血循环、细胞保护的多重作用,从而改善脑梗死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脑血流量,达到恢复半暗带区神经功能的作用,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修复。尤其是含有的抗血栓素的溶栓作用较强,非常有利于错过西药溶栓治疗时间的患者。
本组69例应用疏血通结果显示,基本治愈43.51%,总有效率95.66%,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明该药物对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较好,未见不良反应,有着广泛的临床价值,是治疗急性脑梗死较为理想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还没有溶栓条件的患者。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蓄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黄如训,苏镇培.脑卒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