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例坏死性筋膜炎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7-15 浏览次数:416次
作者:赵振宇 作者单位: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辽宁 沈阳 110013
【关键词】 死性筋膜炎
〔作者简介〕赵振宇(1973-),男,辽宁省沈阳市人,学士学位,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骨与关节损伤。辽宁医学院学报J Liaoning Med University2007 Feb.,28(1)
我们自1999年3月至2006年5月间,共收治坏死性筋膜炎25例,现就其诊治情况及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8岁;发病部位:臀部及下肢18例,前臂2例,肩颈部4例,下腹部1例;明确外伤史20例,手术史2例,合并糖尿病11例,合并恶性肿瘤接受化疗和免疫抑制剂4例;就诊时间最短1天,最长2周;病程最短22天,最长6个月。治愈20例,死亡5例。
1.2 治疗方法及结果
18例病人确诊后即行广泛切开引流,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最多切口27处,最长30cm,切口间距3~5cm,切口间切除坏死筋膜,将切口打通,放置贯通引流管,坏死皮肤也予以切除,用大量双氧水、甲硝唑及庆大霉素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面,清除残留及新出现的坏死组织。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早期联合大剂量应用有效抗生素,加强支持疗法,补充电解质、维生素,纠正酸中毒。18例因创面较大,感染控制,创面新鲜,经植皮消灭创面;2例创面较小,经松解皮下组织,创口闭合;5例因诊断不及时,患者感染性休克无法纠正,合并败血症、肾衰,最后死亡。
2 讨论
本病早期具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但因局部体征不太显著,所以确诊常有困难,并因此延误治疗,而使死亡率升高,可高达30%[1],故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凡小的创伤后出现的大面积皮肤红肿,全身中毒症状重,抗感染治疗效果差者,应想到该病的可能[2]。早期类似蜂窝织炎的表现。发热,患处肿胀,疼痛,皮温高,白细胞高,发展迅速,快速蔓延,1周即可出现肾衰,败血症。本组15例曾诊断蜂窝织炎,2例诊断丹毒。经抗菌素治疗效果不明显,此时可取皮下渗液作细菌培养,如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就可确诊。细菌学检查对诊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尤其是伤口脓液的涂片检查。本组病例均经细菌培养确诊。
2.2 治疗
毫不延迟地手术清创是本病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早期切开引流,多切口,大切口,彻底切除所有坏死组织,直至见到外观正常的组织,本病不累及肌肉。筋膜变为灰白色与肌肉分离者说明已坏死,坏死早期仍坚韧,后期如棉絮,不剪除不易脱落。对于肌间隙深部的坏死筋膜组织,在避免损伤重要血管、神经的基础上,可用止血钳钳夹取出并探查切开潜行皮缘。对潜行性坏死组织上的皮肤应作选择性的切除,因后者可能是痊愈后厚皮瓣移植的重要途径。伤口充分敞开引流,用大量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和甲硝唑溶液冲洗,使伤口组织氧化还原电位差升高,造成不利于厌氧菌繁殖的条件,以控制感染继续蔓延和扩散。术后勤换药加速坏死组织脱落,换药时应重复细菌培养,以早期发现继发性细菌。创面新鲜后,植皮闭合创口。早期大剂量联合应用有效抗生素,在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未明确前,应兼顾各种细菌引起的可能性,尽量应用广谱抗生素,以头孢III、IV代为宜。药敏结果明确后,调整抗生素。在抗休克、抗感染基础上,加强对症支持疗法,补充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小量多次输血、血浆、白蛋白,补充电解质、维生素,纠正酸中毒。国内曾有一期彻底清创,立即植皮成功的报道[3]。但笔者认为因一期彻底清创难度较大,坏死组织可能进一步发展,植皮成功率明显降低。宜在病情基本稳定后,植皮闭合创口为佳。Gozal和Shunak共对47例该病患者采用辅助性高压氧(HBO)治疗,并进行对照,结果显示高压氧对本病无明显裨益,也不能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总之,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本病的关键。本组病例中,5例因治疗不及时,来诊时间较晚或医生对此病认识不足,延迟诊治时机,人为延长其病程,乃至造成死亡,此为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Miller JD .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diagnosi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necrotizing fasciitis[J]. Surg Gynecal obstet ,1983 , 157 (3) : 197-200 .
[2]熊海斌,杨新才,董绍杰,等. 坏死性筋膜炎9例诊治体会[J]. 实用外科杂志, 1993 ,13(1):33.
[3]华积德,申功恩,闻兆章,等 .彻底清创立即植皮治疗坏死性筋膜炎[J]. 中华外科杂志, 1987 ,25(12):6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