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骨外科学》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OA和RA的近期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0-05-10  浏览次数:472次

  作者:李子恢,曹力

  摘要:目的 报告52例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疗效。 方法 对52例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随访,并用HSS评分系统进行分析。随访2~20个月,平均13个月。 结果 手术优良率94.2%,所有患者在疼痛、功能方面有明显改善。 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对严重的骨关节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满意,为取得更好疗效有必要加强术前教育及术后的康复指导。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骨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自Gunston发明的膝关节假体在临床应用以来,随着膝关节假体设计、材料及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其疗效已被公认,能够解除或缓解膝关节疼痛,改善功能,纠正畸形,提高稳定性。目前TKA假体的10~15年生存率均为85%~90%[1] 。本文对我院实行的52膝全膝关节置换进行疗效分析及经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1997年1月至2004年12月共为74例(103膝)严重OA及RA患者实施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术后应随访74例(103膝),实际随访39例(52膝)。其中13例(19膝)信件随访,9例(12膝)电话随访(6单3双),17例(21膝)来院复查并拍X线(13单4双),其余35人因各种原因失访。随访的39例(52膝)中,男性11例,占28.2%,16膝,6单5双;女性28例,占71.8%,36膝,20单8双。年龄最大76岁,最小21岁,平均61.4岁。病程最长40年,最短4个月,平均10年。RA5例占12.8%,OA34例占87.2%,伴有内外翻畸形者19例。随访时间最短2个月,最长20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膝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排除骨肿瘤及半关节置换者,随访率52.7%。

  1.1.1 假体 Zimmer12膝,Sulzer24膝,Link7膝,Plus9膝。

  1.1.2 手术要点 上气囊止血带,取膝正中切口髌骨内侧入路,彻底切除骨赘、髌下脂肪垫、半月板、滑膜及前交叉韧带,不保留后叉韧带。股骨采用髓内定位,胫骨采用髓外定位,保持FTA角外翻5°~7°,平台后倾5°。试模调试后,达到软组织平衡,关节稳定,内外翻加压开口小于5mm,膝关节完全伸直。植入相应假体,骨水泥固定,充分止血,放置普通引流管。

  1.1.3 术后处理 术后患膝加压包扎,一般术后24h拨除引流管。出血较多可适当延长,最多不超过72h。拨管后使用CPM活动,初始角度从病人屈膝时感觉能忍受的疼痛开始,每日2次,每次1h,每天增加10°。鼓励患者扶双拐下地,并嘱其主动行股四头肌锻炼。

  1.2 方法 应用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的Insall等[2] 于1976年提出的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评分调查。HSS评分满分为100分,疼痛30分、功能22分、活动范围18分、肌力10分、屈曲畸形10分、关节稳定性10分。扣分项目内容涉及是否需要助步器,内外翻畸形及伸直不全等,优大于85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小于59分,常规拍正侧位及屈膝30°轴位片。HSS评分已成为膝关节置换术效果评价的金标准[3] 。

  2 结果

  HSS术前平均48分,最后随访时平均85.6分。优31膝59.6%,良18膝34.6%,中3膝5.8%,差0膝0%,优良率94.23%。术后疼痛关节功能等主要方面有明显改善。

  表1 功能评定及随访结果(略)

  改善率=(术后分-术前分)/满分×100%

  与术前比较P<0.001 power为94.95% β=0.0505

  2.1 疼痛 术前14.8分,术后25.4分。TKA缓解疼痛作用非常明显,绝大部分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患者最为满意的是困扰其多年的疼痛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能够重拾信心,享受美好生活。

  2.2 关节功能 术前8.8分,术后17.3分,功能改善明显,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2.3 活动范围 术前9.5分,术后13.9分,绝大多数应用CPM锻炼,结合主动锻炼,恢复满意。术后50膝屈曲大于 90°达96%。有6膝存在小于5°的屈曲畸形占11.5%,2膝有5°~10°屈曲畸形占3.8%。

  2.4 畸形矫正 术前平均FTA为182.1°,术后平均FTA为176.4°。术前伸直平均为8.7°,术后平均为2.2°。

  2.5 病发症 本组病例无感染、无松动、无脱位。

  3 讨论

  随访结果表明,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严重膝关节疾患的有效治疗手段,本组病人手术优良率为94.2%。手术适应证应严格掌握,包括膝关节严重疼痛且保守治疗无效,关节功能障碍明显伴畸形者。对于膝关节周围肌肉瘫痪,化脓性感染未得到控制者应列为禁忌[4] 。

  手术操作是成功的关键,矫正畸形时应注意软组织平衡[5~6] ,保持外翻角5°~7°,内外翻加压开口小于5mm并且膝关节应能完全伸直。但是对于屈曲位畸形明显或已形成屈曲位强直的患者,对畸形矫正则不必一次到位,否则有引起神经血管损伤的危险[7] 。行髌骨置换,常规做髌骨假体内置[8~9]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能有效缓解疼痛,对关节功能也有明显改善。本组病人有50膝术后屈曲大于90°。

  应重视术前指导,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手术及其风险,解除其思想负担[10] 。术后早期使用CPM机锻炼[11~12] ,能促进康复防止术后粘连,并且鼓励患者早期下地活动,对于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十分有益。注意加强肌力锻炼,尤其是股四头肌斜行纤维的锻炼[13~14] ,临床经验表明术后1年,运动弧不再发生变化[3] 。本组有些病人对功能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出院时已屈至90°,但出院后未能继续锻炼而导致角度丢失,或因惧怕疼痛而拒绝功能锻炼,因此应该加强对病人的督导。

  关于并发症的问题,有文献报道内髌骨半脱位的发生率较高[15] ,本组无此情况。我们术中常规行非拇指试验,常规使用抗凝药物与早期主动活动,有效预防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本组病例无松动,考虑与随访时间过短有关,有待于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参考文献:

  [1]吕厚山.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进展和现状[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30-33.

  [2]Insall JN,Ranawat CS,Aglietti P,et al.A compari-son of four models of total knee-replacement pros-theses[J].J Bone Joint Surg(Am),1976,58:754-765.

  [3]吴海山,冯明光.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疗效评估体系[J].中华骨科杂志,2004,24:509-512.

  [4]赵建宁,周利武,陆维举,等.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选择及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9:140-142.

  [5]周殿阁,吕厚山.软组织平衡在膝内翻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的效果[J].中华骨科杂志,2001,21:718-720.

  [6]Ranawat CS,Boachie-Adjei O.Survivorship analysis and results of total condylar knee arthroplasty8~11year follow-up period[J].Clin Orthop Relat Res,1988,(226):6-13.

  [7]吕厚山,关振鹏,袁燕林,等.屈曲位骨性强直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技术与临床效果[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520-530.

  [8]徐宏光,王以朋,邱贵兴.全膝关节置换术髌骨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86-88.

  [9]张斌,吕厚山.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假体内置的临床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358-360.

  [10]伍晓颖,肖顺负.全膝关节置换病人健康教育及心理反应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41-143.

  [11]江海燕,于法景.膝关节运动创伤术后康复方案总论(上)[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21:442-447.

  [12]王青,陶松年,吕纪,等.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康复[J].临床骨科杂志,1999,4:268-270.

  [13]Hung YT,Gross MT.Effect of foot position on 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y of the vastus mendialis oblique and rastus lateralis during lower.extremity weight-bearing activeities[J].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1999,29:93-102.

  [14]闰汝蕴,张大成,彭英,等.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系统康复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517-519.

  [15]章波,娄思权,张克,等.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骨关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377-38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