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MRA和DS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1-08-23  浏览次数:401次

  作者:周俐红,张伟,崔莹  作者单位:河南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南 新乡

  【摘要】目的:探讨MRA和DS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SAH 患者行MRA、DSA检查,了解其发病原因。结果:MRA检出率92.3%(24/26),准确率46.2%(12/26);DSA100%(32/32)。结论:MRA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筛查,DSA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其操作复杂,花费高,出现副作用的机会高于MRA。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经过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单项检查或联合检查的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患者的影像,对其在病因诊断及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MRA DSA 蛛网膜下腔出血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3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颅内动脉瘤32例,SAH非动脉瘤6例,其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19~56岁。

  1.2 临床表现:头痛、呕吐16例,头痛、呕吐伴意识障碍20例,单纯动眼神经麻痹2例。入院时颅内动脉瘤Hunt Hess分级: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一级12例,二级16例,三级4例。

  1.3 病程:38例发病至入院时间为2h~35d,其中2h~3d32例,3~15d2例,5~35d4例。

  1.4 方法。

  1.4.1 头颅CT检查。患者发病后或入院时均行头颅CT扫描,显示SAH者36例,2例腰穿证实为SAH。

  1.4.2 检查时间及例数:2h~3d32例,3d~15d2例,15~35d4例。其中MRA26例,所有病例均经DSA检查。

  2.结果

  2.1 影像学检查情况。38例均行DSA检查,共检出动脉瘤32例, 26例行MRA检查,2例MRA术前检查为前交通动脉瘤者,术中证实为右侧后交通动脉瘤,2例MRA未发现动脉瘤者静DSA检查发现小动脉瘤, 1例MRA发现的动脉瘤经DSA检查未发现动脉瘤。3例患者DSA发现多发动脉瘤,MRA显示单一动脉瘤。

  2.2 颅内动脉瘤的部位与例数。前交通动脉瘤14例,后交通动脉瘤12例,脑中动脉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瘤4例。

  2.3 影像学检查的检出率MRA92.3%(24/26),准确率46.2%(12/26),DSA100%(32/32)。

  2.4 检查后的并发症。26例MRA患者,检查后未见不良反应,38例DSA检查后,有2例头疼加重,其中一例意识障碍加重,经降颅压、解除血管痉挛药物应用,3-5天症状缓解。

  3.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神经科疾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据有关文献报道,不经正确处理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内再出血的死亡率可高达80%[1]。目前DSA、MRA是目前诊断颅内动脉瘤主要的影像学方法。通过及时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情况,可以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MRA是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可将Willis环完整显示出来。MRA对颅内动脉瘤敏感性较高。但本组MRA检出率低于DSA。1例MRA术前检查为前交通动脉瘤者,术中证实为右侧后交通动脉瘤。MRA能多角度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瘤颈、载瘤动脉特征,为动脉瘤制定正确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但MRA仍存在以下问题:MRA图像不够细腻,不能完全显示动脉瘤、瘤颈以及载瘤动脉三者之间的关系;MRA对血液涡流的血管病变有夸大作用,对血流速度慢及复杂血流显示不清;MRA检查时间长,患者难以控制头部,使图像出现伪影,对急、危、重症患者不适合,对体内金属装置者禁忌。

  DSA能显示动脉瘤的存在,还可确定其部位、形态、瘤体大小、瘤颈宽窄、扩展方向及载瘤动脉的全部情况,包括血流动力学改变、动脉硬化程度、供血动脉、侧支循环的好坏、有无脑血管痉挛等。DSA还能显示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形成的极易破裂再出血的假性动脉瘤。这对于预后评估、治疗时机和方案选择有重要意义[2]。DSA对急、危、重症患者可在麻醉状态下进行检查,术中发现动脉瘤可以直接栓塞,瘤体破裂出血可以及时填塞止血,同时显示血管壁钙化与骨结构关系,使已得到公认的金指标。但其缺点是:有创检查;检查后右下肢需要制动,穿刺部位需要加压包扎;容易导致脑血管痉挛、加重脑水肿;易导致不稳定动脉斑块脱落等;操作者必须具备丰富的操作经验。另外费用较高。

  总之,MRA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筛查诊断。DSA为检查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检出率、准确率均高于MRA。如需进一步手术,特别是介入治疗,DSA是必不可少的检查。

  【参考文献】

  [1] 马廉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疗规范[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4,4:6 9.

  [2] 宋锦宁,刘守勋,王拓,等.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假性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分型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1383 -138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