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和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08-18 浏览次数:424次
作者:朱芳梅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宿迁市中医院神经内科
【摘要】目的 观察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和降纤药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方法 将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依达拉奉组30例,巴曲酶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依达拉奉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加生理盐水100ml静滴,每天2次,疗程14天;巴曲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巴曲酶,211方案应用即第1天生理盐水250ml+巴曲酶10BU静滴,第3天生理盐水250ml+巴曲酶5BU静滴,第5天生理盐水250ml+巴曲酶5BU静滴。结果 21天后观察,依达拉奉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巴曲酶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对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优于巴曲酶。
【关键词】 依达拉奉,巴曲酶,脑梗死
我院2007年1月-2008年6月对依达拉奉与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进行观察,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月-2008年6月收住的60例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排除标准:(1)深昏迷或脑疝患者;(2)发病24h以上患者;(3)合并严重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患者。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依达拉奉组和巴曲酶组各30例,依达拉奉组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9.6岁,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9.58±3.05)分;巴曲酶组中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0.1岁,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9.92±4.11)分;两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两组均予控制颅内压,改善脑循环,保护半暗带,抗血小板聚集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24h内使用依达拉奉或巴曲酶。依达拉奉组加用生理盐水100ml+依达拉奉30mg ivgtt q12h,计14天;巴曲酶组采取211方案,即第1天予生理盐水250ml+巴曲酶10BU ivgtt,第3、5天均予生理盐水250ml +巴曲酶5BU ivgtt,用药期间监测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21天后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
1.3 疗效评定 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定。治疗后按缺损分值的减少判定疗效,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零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以下;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或死亡。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为有效[2,3]。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技术指标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依达拉奉组30例中,基本痊愈8例,显著进步13例,进步7例,无变化1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93%;巴曲酶组30例中,基本痊愈6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7例,无变化5例,恶化2例,总有效率7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依达拉奉组优于巴曲酶组。见表1。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依达拉奉组评分的减少更明显,与巴曲酶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2。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3 讨论
脑梗死后出现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目前还无法避免,缺血再灌注过程中有大量的氧自由基产生,程度与再灌注所致水肿及组织损伤密度相关[4],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可降低脂质过氧化和脑水肿,清除或减少细胞损害恶化循环的中心环节,切断连锁反应,减轻脑缺血和脑水肿,还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刺激,如前列环素的形成,减少炎症介质白三烯的生成,降低羟自由基的浓度,减少缺血半暗带的发展,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的死亡,从而减轻神经功能障碍。同时依达拉奉的分子量小,亲脂性强,血脑屏障的通透率高达60%,静脉给药后可在脑内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有效清除大脑内高度毒性的羟自由基,抑制梗死后半暗带的扩大,减轻脑损害。东菱迪芙为生物工程DNA合成的单一酶,其主要成分凝血酶样酶可直接作用于血浆纤维蛋白原A2链,释放A肽,生成非交联的Des-A纤维蛋白单体和多聚体,并迅速被纤溶系统和网状内皮系统清除,起到强力分解血浆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时能促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t-PA能选择性与血栓表面纤维蛋白结合,结合后的复合物对纤溶酶原有很高的亲和力,在局部有效地使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而起溶解血栓的作用,因此既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处血栓继续形成,又能使已经形成的新鲜血栓溶解,从而消除了微栓子的来源;其次,东菱迪芙还有降低血粘度,抗小板聚集,抑制红细胞聚集,增加红细胞变形运动能力及通过毛细血管能力,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血流速度,从而改善微循环,防止血栓形成,进而恢复梗塞区的血流,挽救半暗带区脑组织,使受损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另外,东菱迪芙通过抑制缺血后c-fos基因的表达,减少细胞内钙离子增多和缓解氧自由基损伤而起保护神经元作用。还有研究显示,经东菱迪芙治疗后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Vmin)及平均流速(Vmean)明显增加,由于Vmin与是否发生脑缺血有直接关系,故以上两个指标可反映脑供血改善情况,血流速度增加的机制可能与东菱迪芙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改善血流变学有关[5]。也有研究结果显示,东菱迪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效,治疗后颈总动脉中膜厚度减小,动脉硬化软斑、混合斑的厚度和面积均减小,而硬斑的厚度和面积无明显变化。
两药比较,依达拉奉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巴曲酶,但依达拉奉治疗时间长,费用高,巴曲酶费用相对低,住院时间短,两药均较一般治疗明显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根据不同人群和患者选用,必将极大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参考文献】
1 韩雄.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1-23.
2 王允明,王爱菊,陈海燕.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0):1117-1119.
3 贺谙彦.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9,22(1):25.
4 贺双腾.缺血性脑损伤时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8,6:13-16.
5 徐连宝,印卫兵.巴曲酶用药次数对脑缺血再灌注沙土鼠脑保护作用的影响.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8,2(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