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骨外科学》

内固定技术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0-03-22  浏览次数:601次

作者:匡正达,张新宇,庞晓东,叶启彬,车琦     摘要:目的  探讨内固定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997年5月至2004年10月共开展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行内固定手术50 例。使用Luque固定16 例,Dick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18 例,椎体钉棒系统固定16 例。结果  50 例均得到随访,平均随访26个月。脊柱结核内固定手术均未引起炎症扩散,植骨全部骨性愈合,无复发和后凸畸形形成。结论  在脊柱结核治疗中,内固定手术可以加强脊柱稳定,缩短卧床时间,预防或矫正畸形。

    关键词:内固定;脊柱结核;治疗

    脊柱结核在全身关节结核中发病率高,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局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但术后需卧床3~6个月。由于没有牢固的内固定,植骨融合困难,常形成假关节,而且易遗留后凸畸形,复发率也较高。作者采用前路病灶清除,Luque和Dick技术后路固定和一期锥体钉棒系统内固定法治疗脊柱结核,提高了结核病灶的愈合率,使卧床时间大为缩短,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 例中,男34 例,女16 例;年龄16~62 岁,平均37 岁。患病椎体:胸椎22 例,腰椎28 例。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8年,平均1年。病灶范围侵犯椎体数为2~4个,平均2.6个。所有患者术前均摄X线拍片,CT/MRI扫描诊断,且均有大小或数量不等的死骨和结核性肉芽组织及不同程度的椎旁脓肿形成。术前常规三联抗结核治疗3周。

    1.2  手术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28 例脊柱结核一期病灶清除,支撑植骨,2~4周后二期后路Luque、Dick内固定手术。6 例脊柱结核先从后路做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然后变换体位,另做切口做前路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16 例脊柱结核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支撑植骨,再椎体钉棒系统内固定。内固定术后1周患者即可坐起,2周带支具下地或出院。

    1.3  结果  本组随访时间6个月~8年,平均26个月。50 例脊柱结核内固定手术未引起炎症扩散,植骨全部骨性愈合,无复发,无后凸畸形形成。2 例Luque棒折断,但植骨已融合,取出内固定对脊柱稳定无影响。有1 例椎体钉过长,穿过对侧椎体皮质,未影响结核愈合,未出现其他合并症。

    2  讨    论

    彻底清除病灶,病灶要暴露充分,在直视下清除病灶。胸椎结核行胸膜外或开胸手术,腰椎结核全部做腹膜外入路手术。病灶局部组织常常有水肿、粘连,操作应有耐心,缓慢分离。对节段血管的结扎,其近心端宜双重结扎,防止水肿消退后结扎松脱出血。暴露病灶后,应彻底清除脓液,刮除干酪样物,摘除坏死的椎间盘及死骨。用骨刀切除硬化骨质直至正常骨质,再做骨槽,用肋骨条或另取髂骨植骨。病灶清除完后,局部应用链霉素粘于明胶海绵上,将明胶海绵置于病灶局部,既起止血作用,又保证局部的链霉素的抗结核浓度。

    脊柱局部稳定,有助于减少结核复发。复发是脊柱结核治疗后期的一个主要问题,复发率为1.3%~5.8%[1]。脊柱结核复发原因与抗结核药物化疗、病灶清除彻底与否、脊柱稳定性、全身情况等有关,但脊柱稳定性的严重破坏是其主要原因[2]。彻底的病灶清除,使脊柱稳定性破坏,影响脊椎间骨性融合,易导致复发。过去靠石膏床或石膏背心进行固定,不能提供绝对有效的固定作用[3]。本组病例使用Luque、Dick、椎体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能提供坚固内固定,保证了脊柱稳定状态,有利于植骨融合。本组植骨全部骨性融合,且无复发病例。

    可早期下床活动,防止手术并发症。传统治疗脊柱结核,病灶清除后因椎体缺损,脊柱不稳,一般需要卧床4~6个月,从而易出现褥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使用内固定,保证了脊柱的稳定[4],患者术后1周即可坐起,2周后在支具保护下即可出院。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

    参考文献:

    [1]李源大.脊柱结核术后复发83例临床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1998,8:283.

    [2]李承球.脊柱结核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颈腰痛杂志,1999,20:161163.

    [3]赵宏,叶启彬.内固定技术用于脊柱结核治疗[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4,6:206209.

    [4]陈兴,马远征.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前路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结核合并后凸畸形[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7:44544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