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马达加斯加儿童慢性骨髓炎的诊治及转归
发表时间:2010-03-03 浏览次数:600次
非洲—马达加斯加儿童慢性骨髓炎的诊治及转归作者:程显堂,王宏沛 作者单位:1.甘肃省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30;2.兰州大学附属二院骨科,甘肃 兰州 730000 【关键词】 马达加斯 慢性骨髓炎 对于儿童血源性慢性骨髓炎的诊治,由于病程长、药物治疗效果差、致残率高,临床治疗颇感棘手。就治疗原则而言,传统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彻底清除病灶、局部滴注引流、或植骨或肌肉瓣或肌皮瓣转移消灭死腔、全身和局部应用抗生素、局部制动及全身营养支持等措施,但仍有部分病例临床效果欠佳[1]。在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简称马国)儿童慢性骨髓炎仍是一种常见病。我医疗队自2004年11月到2007年10月共收治63 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3 例,男44 例,女19 例;年龄4~14 岁,平均8.6 岁。发病部位:均为下肢,胫骨54 例,股骨9 例。病程8个月~6.4年,平均2年11个月。发病后间断到住地附近诊所或医院给予局部换药治疗,3 例病儿被建议行截肢术治疗,不接受。医疗队所处医院无条件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1.2 诊断依据 病变骨段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史,局部窦道形成,脓性分泌物排出,入院时局部浓液多有臭味,表浅部位如胫骨前缘可见大小不等灰白色骨裸露,软组织缺损最大者为4 cm×8 cm。贫血者13 例。X线片所见病变骨质硬化、增生、间有不规则的空腔形成,有陈旧性病理性骨折者已畸形愈合,骨壳形成,并包有透亮带下的死骨。 1.3 手术原则及方法 保留有修复能力的创缘皮肤、有血运的炎性骨和肉芽组织,清除病灶区的死骨,扩大窦道口,制动,局部及全身应用抗生素,加强全身营养等[2]。病灶清除后置管冲洗引流。胫骨部分在不形成病理性骨折的前提下给以扩大窦道口及摘除死骨,将死腔修成口大底小的碗状,髓腔与外界相通。反复使用抗生素盐水冲洗窦底,病灶旁健康皮肤区打孔插滴注管入窦底或相通的髓腔,有血运的炎性骨及肉芽组织不做彻底清除,予以保留。窦道口大者可不安引流管。股骨可根据死骨的位置采用标准入路切开,取出骨片然后置管。 1.4 术后处理 石膏托外固定预防病理性骨折;全身应用抗生素1周;可根据死腔的大小,用抗生素盐水(盐水500 mL加入庆大霉素5~10支或相同数量的林可霉素即构成抗生素盐水)滴注或局部滴注管注入庆大霉素8万单位/天,或林可霉素0.6 g/天。1周后1天一次或视引流量调整次数和间隔时间。窦道口关闭后坚持滴管注药1周后拔管。2 结 果 经局部及全身支持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全身中毒症状消失。窦道口关闭、肢体无疼痛并能完成部分或全部生理功能。窦道口关闭时间:2周者1 例,3~4周者19 例,5~8周者36 例,9~12周者7 例。一次手术后关闭38 例,二次者21 例,三次者4 例,每次均见小量死骨块被清除。13周后迁延不愈者5 例,间断复诊换药,其中2 例迁延达6个月自行有死骨排出,总有效率92.6%。 因语言和环境熟悉程度不够,随访有难度,只能采用窦道复发来院复诊的方法。半年后13 例复发而复诊,发生率为20.3%,但局部分泌物量少,相同方法处理后死骨排出而愈。交通方便的病例保持间断随访21 例,时间为3~19个月,平均7.4个月,其中18 例胫骨者在行走后有肿胀11 例,垫高下肢休息后消失。3 讨 论 3.1 当地概况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简称马国或马岛,地处印度洋西海缘,隔莫桑比克海峡,与非洲大陆遥遥相对。岛内气候炎热,雨量充沛,经济状况欠发达,国民营养状况相对较差,饮食结构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赤脚和穿短裤是山区儿童大众装束,登高上树是他们的较多活动,下肢易受损伤。岛内缺医少药状况普遍存在。在儿童中骨髓炎发病数量多,治疗不及时,入院前专科诊治较晚,病程自然发展易演化为慢性改变。临床观察见抗生素使用不及时不广泛、耐药菌群少,细菌对青霉素、氨基甙类、磺胺类及喹诺酮类一线药物敏感,全身及局部用药效果好。 3.2 摘除死骨、消灭死腔、刮除炎性肉芽组织和窦道瘢痕为愈合基础 当地患者由于医疗条件比较差,病变多已迁延很久,慢性炎症的坏死与增生、修复过程并存者居多。死骨及周围形成的骨包壳和炎性肉芽组织,都是细菌得以存活和繁衍的基地,死骨、死腔的存在降低了机体的修复能力,相应地增强了细菌的活力,窦道会经久流脓不愈。我们的原则是在不影响肢体骨支撑的前提下彻底引流死腔、取出死骨及部分硬化骨和影响引流的肉芽组织。而对炎症进行过程中有血运骨组织和肉芽组织可以暂时保留,拟在全身应用抗生素及支持治疗中使其逐渐修复,并以置管引流和注药的局部治疗进行配合。 3.3 抗生素的应用 全身用药和局部置管注射用药负压引流相结合,局部间断保持高浓度抗生素和负压引流,为控制炎症、消灭死腔创造了条件。死骨摘除、瘢痕和炎性肉芽组织切除后,局部还存在一个潜在的空腔,创面仍处于炎症病变状态,细菌的生存环境还存在。故置管局部注射负压引流,把局部渗出的脓液、血液和坏死组织分泌物引出体外,间断抗生素和抗生素盐水注入空腔内,保持高浓度抗生素环境,抑制细菌繁衍,未被刮除的炎性肉芽组织会变成健康肉芽组织以填充修复空腔。由于减少了毒素的吸收,全身反应也明显减轻。局部注入盐水量少,不易打湿纱布,换药简单。股骨段效果尤为明显;胫骨部分则视情况可不用引流管,仅用高浓度药液注入。 3.4 局部注射负压引流法 我们采用输液器管剪几个侧孔作为引流管,放入死腔或骨髓腔的开窗处(病灶内);头皮针管剪除针头作为滴药管,放入病灶深处或髓腔内,分别于健康皮肤区戳孔引出皮外,出口处皮肤缝合固定,引流管接50~100 mL注射器,拉开针栓固定保持负压状态。第1周出血渗液较多,视情况每天排液2~3次,后注入抗生素盐水10~20 mL,每次注射后以见到引流管液体清澈为度,再去负压后注药保持1 h或更长。第2周可渐减少次数,每天注药和排液一次即可。我们的总时间为2~8周,引流管的液体减少、为稀薄的液体时即可拔管。置管皮肤出口区4周后多有炎性反应;有3 例在换药过程中注药管固定线脱落,局麻下重新安置。 3.5 慢性骨髓炎的胫骨段多以胫骨前窦道口溢脓来院就诊,病灶内的死骨多呈分离或半游离状,基底多有丰富的肉芽组织把死骨架在表面,从流脓的窦道口中较易取出,形状为针状、片状、个别为节段状,周缘被脓液侵蚀成锯齿状。窦道口开大,呈碗状,局部不做特殊处理,腔大骨壳厚者,可待皮肤上皮沿其表面的肉芽组织爬行覆盖,骨壳与骨之间的髓腔关闭,并不影响负重;腔小、局部条件好及周围有肌肉组织者,也能自行修复。 肉芽组织实为结缔组织的修复增生反应,其中急性期骨膜被剥脱后存留的成骨细胞的成骨作用,是骨修复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创面的修复、小的骨缺损腔的填充,要靠它们来完成。故我们也不在手术中彻底刮除肉芽组织直至骨面裸露,必要时修除部分影响引流的硬化骨质。死骨、炎性骨和其他炎性组织是形成脓液和窦道的基础[3],窦道多与死骨直接或间接相通,摘除死骨,引流通畅,炎症也易于控制。【参考文献】 [1]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等.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2441249. [2]刘洪,HIirokaju Ishihara,马忠泰,等.一期前路病灶清除加植骨术治疗化脓性脊椎炎[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11):700701. [3]陈克俊,韩宝平,李津,等.带血管蒂肌瓣转移治疗四肢感染性组织缺损及骨窦道[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5):387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