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防治体会
发表时间:2009-06-26 浏览次数:678次
作者:库尔班 木萨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其中伸直型居多。临床治疗此种骨折常见的方法是手法整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如果治疗不当极易发生肘内翻畸形,严重影响或丧失肘关节活动功能。我院从1995~2004年共收治87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形成肘内翻的主要原因是骨折远端向尺侧移位及尺侧骨皮质被挤压、塌陷、嵌插导致远折端向侧方倾斜所致。因此通常在治疗值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时,如何降低和预防肘内翻畸形是值得重视并研究的问题,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7例中,男61例,女26例;年龄最大15岁,最小2岁,平均8.5岁。其中右侧59例,左侧28例。开放性骨折1例,其余均为闭合性骨折。就诊时间最短者1h,最长者9d。
2 X线表现 肱骨髁上骨折有伸直型(伸展型)、屈曲型及粉碎性三种,其中以伸直型最为常见。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骨折线常由后上向前下走行,屈曲型则相反,由后下向前上走行。前者短的远折端(包括肱骨小头在内)常向背侧移位,断端形成向前成角畸形。即远端骨折片和肘关节向背侧移位,近侧骨干端向前移位。肱骨髁上骨折常引起肘关节囊出血或渗液使囊外脂肪垫分离移位。
3 治疗方法 患儿取坐位或站立位,第一助手握患儿上臂近端,第二助手握患儿腕部使之略旋前,进行持续对抗牵引以矫正骨折端旋转和重叠。术者双手环托患肘,摸清肘三角及骨折对应关系后以双拇指压骨折远端背侧,余指压骨折远端内侧部。在纠正重叠及旋转移位时尽量将远折端向桡侧方向推压或轻度偏桡轻轻将肘部屈曲90°~115°之间加以固定,以克服尺偏造成肘内翻畸形。若患儿不合作可选用氯胺酮全麻或颈丛神经麻醉下进行整复。
4 治疗效果 本组87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中功能恢复正常者81例,1例为开放性肱骨髁上骨折合并感染而影响治愈,5例因骨折时间较长只达到功能复位。经过2年随访,功能基本达到正常,本组病例无一例肘内翻畸形。
5 讨论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病因较多,通过观察我们认为,a)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后由前臂重力造成远折端的持续尺偏,桡侧长期处于张应力,尺侧处于压应力作用下,加快生长是造成肘内翻畸形的重要原因;b)肱骨髁上骨皮质薄,即使解剖对位因骨折端接触面小,加之前臂重力作用使远骨折端向尺侧倾斜而导致肘内翻畸形;c)尺侧骨皮质的挤压、塌陷、倾斜而导致远折端向尺侧移位造成肘内翻畸形。 矫治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畸形的评价:a)整复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纠正侧方移位和旋前移位,对防治肘内翻畸形至关重要;b)切实纠正前后移位对尺偏型移位骨折应克服尺侧骨皮质的挤压、塌陷,可轻度桡偏2~3mm,以达到减少或避免肘内翻畸形;c)综合原始的侧方移位及旋转移位方向来确定固定方式,如尺偏旋后型应固定于旋前位,桡偏旋前型应固定于旋后位;d)其他类型应固定于中立位,目的是对抗潜在的再移位趋势,使复位更加稳定可靠;e)石膏固定应取长臂管型,因小儿活动性强,自控能力差,长臂管型能抵抗不易察觉的各种尺偏因素;f)一次性成功整复肱骨髁上骨折稳定性强,再移位少;相反多次整复稳定性差,易移位。其原因是各种骨折总有一部分组织相连,若整复合理这部分组织可起到内固定作用,增强血运,促进骨愈合;相反则加重骨折的损伤,破坏骨折的稳定因素而造成复位后的不稳定,甚至移位。 (新疆若羌县人民医院,新疆若羌 84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