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联合弥可宝、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发表时间:2011-08-01 浏览次数:430次
作者:高惠舫 作者单位:吉林省德惠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摘要】目的:观察弥可宝、前列地尔与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观察。方法:将80例DPN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丹红注射液30~50ml静脉滴注1次/天;观察组 50例,用前列地尔100μg静脉滴注1次/天,丹红注射液30~50ml静脉滴注1次/天+弥可保1000 u g静滴,每天1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其对神经传导速度(SNCV、MNCV)的影响。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弥可宝、前列地尔联合丹红注射液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安全有效的药物,且联合用药效果优于单一用药。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弥可宝, 前列地尔
丹红注射液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和主要致残因素之一,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其发病率逐渐提高,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本文观察前列腺素E1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取2008年5月8月间,到德惠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80例患者,均符合下列诊断标准:①糖尿病诊断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与分类标准。②有四肢感觉异常或运动神经障碍表现:麻木、疼痛、烧灼感、蚁走感、发凉、手套、足袜套感、肌无力、肌萎缩、走路不稳似踏雪感。③膝、跟腱反射程度减弱或消失。④肌电图检查有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减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⑤无心、肺、肝、肾疾病[1]。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50.6±7岁,糖尿病病程7.1±4.1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3.9±0.8年。对照组30例,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51.2±6.8岁,糖尿病病程7.2±3.9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4.0±0.7年。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程及血糖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糖尿病饮食加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仪监测血糖,使血糖控制在良好状态。对照组给予丹红注射液30~50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100μg +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弥可保1000 ug静滴,1次/天,连续4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且测定治疗前后正中神经和腓神经传导速度。
1.4 疗效判断
①临床症状:显效肢体疼痛、麻木、乏力明显减轻,夜间睡眠好转。好转:肢体疼痛、麻木、乏力轻度减轻,夜间睡眠稍好转。无效:症状无改善,夜间睡眠无好转。②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神经传导速度低于正常,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显效:腱、膝反射基本恢复正常,肌电图NCV增加>5m/s或恢复正常;有效:腱、膝反射未完全恢复正常,肌电图NCV较治疗前增加<5m/s:无效:膝、腱反射无改善,肌电图NCV无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s表示,组间疗效比较采用t检查,两组治疗有效率用P检验。
2结果
2.1两组临床症状比较
(见表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4.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3.3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2.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见表2)观察组正中神经和腓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s)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s),与治疗前比较,说明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1两组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显效率 总有效率观察组50241884248.0% 84.0%对照组 305 11 14 16 16.67%53.33%注:经秩和检验μt=3.3453,P<0.01
表2两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组别 n MNCV
正中神经腓神经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SNCV
正中神经 腓神经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 5048.2±6.2 49.5±7.2 38.8±5.2 47.2±5.4 35.6±2.5 41.5±3.2 31.5±2.2 38.8±3.1对照组 3041.5±5.7 43.5±6.2 39.6±6.4 41.2±5.6 36.9±4.1 38.5±3.2 31.8±3.4 34.6±2.4t值 1.824 2.771 1.677 2.017 1.803 2.934 1.562 2.286P值 >0.05 <0.01 >0.05 <0.05 >0.05 <0.01 >0.05 <0.053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由多因素所致,其发病机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主要与长期高血糖导致的神经组织代谢障碍,微血管病变和神经对微血管调节障碍,自身免疫紊乱相关[2]。目前公认的有血管学说、代谢紊乱学说、免疫学说、神经营养因子学说、蛋白合成及轴突转运学说、基因学说等六大学说 ,而血管因素和代射紊乱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3],长期高血糖可导致多元醇通路活性增强,使山梨醇堆积,肌醇减少,蛋白质非酶化,促进糖基化作用产生的终产物,干扰和损害蛋白质正常结构;微循环障碍、神经缺血是早期神经受损的重要因素,神经的滋养血管,特别是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基底膜增厚和透明变性,内皮增生,血管壁内脂肪和多糖类沉积,以致血管腔狭窄,同时血液粘稠度增加,神经内滋养血管易被纤维蛋白和血小板聚集而堵塞,造成组织缺血缺氧,促使神经组织发生营养障碍和变性而产生DPN的临床症状。因此DPN的治疗通常在严格控制血糖基础上,加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综合性治疗。
弥可保是维生素B12的衍生物,该药较后者容易转运至神经细胞中,可以通过甲基化的功能参与体内甲基转移作用,对神经组织内的核酸、蛋白质及脂肪的新陈代谢有促进作用。弥可宝可直接转运入神经细胞,刺激轴浆蛋白质合成,使轴突受损区域再生。并可刺激雪旺细胞卵磷脂合成,修复损伤的髓鞘,改善神经传导速度促进核酸蛋白质及卵磷脂的形成,并通过刺激轴索的再生修复损伤的神经,单用弥可保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形状损伤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且对周围感觉神经损害的疗效尤优,但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不够理想,联合应用前列地尔可弥补这一不足。糖尿病患者由于肝脏亚油酸-6脱饱和缺陷而致体内γ一亚麻酸减少,进而花生四烯酸减少,由后者生成的扩血管性前列腺素PGEI、PGE2及前列环素下降,直接或间接引起神经缺血、缺氧状态,导致神经功能异常。而血管活性物质前列地尔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通过减少细胞间隙间的游离钙离子而选择性地扩张营养神经的微血管,此外还有阻止血管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的作用,从而改善微循环得以修复受损的神经,促进其功能恢复[4];此外前列地尔还可增加神经细胞内环磷腺苷的含量,提高Na+一K+ATP酶活性和肌醇含量,而肌醇含量下降与Na+—K+ATP酶酶活性下降等代谢因素在糖尿病神经损害并发症中起一定作用。前列地尔正是通过上述机理增加了神经内膜血流量,改善神经营养和轴浆运输,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丹红注射液是植物丹参、红花提取物,其主要成份是丹参素[5]。实验证明,丹参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微循环,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损伤,拮抗Ca、Na 聚集,抗血小板聚集,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等作用[6]。红花具有活血通络,祛淤止痛的作用,红花提取物在体内、外均能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丹红注射液的这些抗凝、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缺血组织的血流量和供氧等作用与PGE1有叠加作用,从而使其疗效得到更好提高。
本文通过研究弥可保、前列地尔和丹红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疗效较高(84.0%),明显优于单独应用刺五加治疗的对照组(53.33%);观察组的神经传导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较对照组明显增高,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因此,三药联合应用既改善了周围神经组织的微循环,又促进了神经纤维的修复,不但疗效显著,而且副作用小,认为是目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较为理想且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汤晓丹,参英.神经系统临床生理学(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44~45
[2] 张国华,廖晓凌、林杰,等.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临床荟萃,2003,18(21):1247~1248
[3] Gread JM.Neurolongical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J].RevMekd Brur,1995,6(4):249~252
[4] 孙向东.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1,26(6):499~500
[5] 李正国,赵淑杰,王宝.HPLC测定丹红注射液中丹参素的含量[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9,10(2):293~294
[6] 王晓惠,张建春.复方丹参注射液在非心脑血管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