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精索静脉曲张在男性不育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4-06-04 浏览次数:986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10%~15%育龄夫妇存在不孕不育问题,其中因女性因素造成的不孕占50%,而男性因素造成的不育占40%,男女双方因素造成的不孕不育占10%。男性不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临床综合症状,病因很多,其中精索静脉曲张(varicocele,VC)是引起男性不育的常见病因之一,居男性不育病因的首位[1],有研究表明在国外约有 30%的男性不育患者为精索静脉曲张症,而国内发病率也在 10%-15%。1 临床资料1.1 检查对象:对我院2008年12月~2011年6月就诊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32.5岁,142例已婚男性VC患者进行常规生殖系统超声检查,并与同年龄段无VC142例已婚男性进行对比。按WHO规定夫妻同居1年以上,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由于男方原因造成女方不孕者,诊断为男性不育。我们对所有受检者进行是否不育调查。结果均符合男性不育诊断标准。1.2 检查方法及标准:使用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一般设定为7.5MZ-10.0MZ之间,患者取平卧位,上提阴茎,暴露阴囊。将涂过耦合剂的探头直接置于阴囊皮肤上,多切面、多角度扫查阴囊内容物,观察双侧睾丸、附睾、精索结构、大小及内部回声情况,并测量睾丸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并使用公式校正计算睾丸体积ml(Testis vol),(体积=睾丸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0.52)[2]。测量精索静脉内径,流速,并用Valsalva试验判断有无精索静脉反流,并且通过与正常成人男性对照组进行对照。超声诊断标准[3]:①平静呼吸时精索静脉最大内径(DR)≥1.8 mm,Valsalva试验最大内径(DV)≥2.0 mm;②Valsalva试验阳性,即Valsalva试验时彩色及频谱多普勒探及返流信号且TR≥1S。1.3统计方法:检测数据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VC组与对照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数据见下表1表1 VC组与对照组双侧精索静脉及左右睾丸各项观察指标及不育率比较从上表可以看出无精索静脉曲张对照组的双侧DR、DV、Vmax(cm/s)、TR(s)、睾丸体积均无明显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VC组左侧精索静脉DR为(2.91±0.21)mm,DV为(3.62±0.26)mm,Vmax为(19.12±6.84)cm/s,TR 为(3.36±1.25)s。Testis vol为(10.56±1.02)ml,左右之间的比较有明显差别(P<0.05)。VC组不育率达19.72%,对照组不育率仅为3.52%(P<0.05)有统计学意义。3 讨论精索静脉曲张是由于精索静脉回流受阻或瓣膜功能障碍,血液反流,引起精索静脉内血液淤滞,导致蔓状静脉丛发生不同程度的迂曲扩张[4]。精索静脉曲张造成睾丸缺氧,温度上升、压力增高、二氧化碳的蓄积等现象,抑制了睾丸分泌激素,使睾酮下降,直接影响睾丸的生精功能[5]。另一方面静脉瘀滞使睾丸屏障保护精子的功能障碍,由自身抗精子抗体免疫反应随之发生。精索静脉曲张可引起睾丸体积缩小,且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引起对侧睾丸体积缩小,进而影响患者生育功能。精索静脉曲张约99%发生于左侧,右侧发生者少见,其主要原因是左侧精索内静脉呈垂直方向进入左肾静脉,而右侧精索内静脉呈斜行直接进入下腔静脉的缘故[6]。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精索静脉曲张的诊断是无创性影像学检测技术,有较具体的量化指标,可测量精索静脉管径,检出有无血液反流、反流速度及反流持续时间,根据所测得的睾丸长、宽、厚径计算出睾丸体积,避免或减少了人为的干扰因素,客观性较强,重复性好,检查结果准确性高,现已逐步替代精索静脉造影,成为精索静脉曲张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从本研究来看,VC组不育率达19.72%,对照组不育率仅为3.52%(P<0.05),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别,而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当前的文献报道[2]10%-20%相符合,因此,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利于分析精索静脉的病理变化,可作为其病因的筛查,并可做出早期诊断,对症治疗,缩短就诊时间,提高疗效。【参考文献】[1] 腾晓明,程怀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在治疗不孕症中的应用[J].中华男科杂志,2005,11(5):370-380.[2] 初洪钢,郭瑞强,孙彬,等.高频超声在诊断精索静脉曲张中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14(3):215- 217.[3] 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28.[4] 石富文,王燕.超声检查男性不育患者精索静脉曲张的研究现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8,10(5)328-329.[5] 刘桂梅,王亚梅,孙瑞珍,等.男性不育病因的超声诊断分析[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7(5):392-394.[6] 周永昌,郭万学主编.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1246-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