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4-01-16 浏览次数:876次
上尿路结石包括肾和输尿管结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日常饮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微创经皮肾造瘘、输尿管镜下碎石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新选择,其损伤小、取石率高、可重复取石,受到泌尿外科医师的欢迎[1]。我院对33例输尿管上段结石和(或合并)肾结石患者采用微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6月所收治的上尿路结石患者33例,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31~75岁,平均48.3岁,左侧12例,右侧20例,双侧1例;单纯肾盂结石15例,鹿角型结石1例,单纯输尿管上段结石4例,输尿管上段结石合并肾结石13例;结石直径1.8~3.5 cm,伴有泌尿系感染12例,脓肾2例,肾功能不全2例,手术前均经彩超、KUB(+IVU)或CT检查确诊,术前常规应用抗生素,并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心肺疾病,无手术禁忌证后行手术治疗。
1.2治疗方法:全身麻醉插管麻醉后,首先采取膀胱截石位,向患侧输尿管中插入F5-F6号输尿管导管达结石下方,尾端置于体外无菌保护,并留置尿管。然后改俯卧位,腰部垫高,确定第11肋、第12肋、腋后线及肩胛中线,在无菌保护的B超探头引导下行患肾穿刺,对于积水较轻的患者可通过输尿管导管注入0.9%NaCl溶液加重积水程度,一般穿刺肾后组中盏或下盏,穿刺成功后拔出针芯,有尿液流出后置入导丝,切开皮肤,测量穿刺深度,拔出穿刺针,沿导丝以筋膜扩张器扩张至F18号,留置Peel-away鞘建立通道,以F8/9.8的WOLF输尿管镜进入肾集合系统,在灌注泵的冲洗下保证术野清晰。观察结石情况,小结石直接冲出,较大的结石以钬激光击碎(钬激光光纤直径600 μm,功率14.4~32.4 W)后冲出,检查输尿管、肾盂、各肾盏内无残余结石后,顺行向输尿管内置入F5~F6双“J”管,同时拔除输尿管导管,肾盂留置F16普通尿管作为肾造瘘管。术后3~5 d复查KUB,无明显结石残留则拔除肾造瘘管,术后5~7 d拔除尿管,术后1个月膀胱镜下拔除双“J”管。
2结果
2例肾积脓感染患者先穿刺引流,2周后感染控制再手术,其余31例均一期手术成功,手术时间40~180 min,平均96.5 min。33例均为单通道取石,其中12例(36.4%)为肾中盏通道,21例(63.6%)为肾下盏通道,术后4例有残留小结石(结石直径<0.5 cm),经保守治疗后排出,结石取净率87.9%。所有患者均未产生临近脏器损伤,无需输血者,无中转开放手术者,未出现输尿管集合系统穿孔及狭窄。
3讨论
上尿路结石过去临床上采用开放手术,其手术创伤大、失血多,且结石难以取净、不易反复手术治疗,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经皮肾镜取石术成为治疗上尿路结石的金标准[2]。其主要是通过建立皮肤到肾集合系统的手术通道,并放置内镜对结石进行诊断及治疗,但传统的经皮肾镜需要建立较大的通道,术中、术后大出血和肾皮质撕裂的发生率较高[3],随着手术技巧的进步和腔镜设备的改进,尤其钬激光的发展,微通道经皮肾镜被广泛推广。微通道经皮肾镜具有以下优点:①操作通道仅为F16~F18,穿刺扩张时损伤肾实质内较大血管的概率降低,术中、术后出血的风险大大减少;②F8/9.8的输尿管镜容易进入输尿管,特别是扩张严重的输尿管,最低可达L4、L5水平;③术中发现输尿管上段狭窄可同时处理,予扩张或切开,对于结石周围的炎性息肉尤其输尿管内息肉可配合钬激光一并处理。
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的关键是穿刺、扩张及建立良好的取石通道,笔者认为穿刺的成功在于所选病例的肾积水程度、穿刺部位的选择和进针角度的准确性,本组患者大多采用B超定位,对于积水较轻的病例常规通过输尿管导管注入0.9%NaCl溶液以加重积水程度,保证B超定位下穿刺的成功。关于穿刺路径的选择,由于上盏穿刺的并发症严重程度高,尤其是胸膜损伤,而中下盏入路的并发症情况相近,故本组患者均采用中下盏入路,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总之,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具有微创、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高效、结石清除率高的优点,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一种理想方法。
4参考文献
[1]李逊,曾国华,袁坚,等.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20年经验)[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6(2):124.
[2]周四维,宁坷平.上尿路结石微创治疗现状与进展[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0,15(3):161.
[3]吴开俊,李逊,袁坚,等.经皮肾微造瘘术后二期经皮肾输尿管镜取石术治疗鹿角型结石[J].广州医学院学报,1993,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