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口-处女膜成形术治疗尿道处女膜融合征
发表时间:2012-10-25 浏览次数:818次
【摘要】目的:探讨尿道处女膜融合征的治疗。方法:对21例尿道处女膜融合征患者行尿道口-处女膜成形术。结果:21例术后随访6~48个月,痊愈16例,好转4例,无效1例,有效率95.2%。结论:尿道口-处女膜成形术因其操作简单、安全、疗效确切等优点,是治疗尿道处女膜融合征的一种理想的术式。
【关键词】 尿道处女膜融合征;尿道口-处女膜成形术
尿道处女膜融合征临床上表现为突发的尿频,尿急,尿痛,下腹痛,性交痛以及排尿不畅。特别是以行经期及性交后明显,严重影响了妇女的生活和工作。我科1999年9月至2007年7月对21例反复发作、症状顽固的女性尿道处女膜融合征患者行尿道口-处女膜成形术[1],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年龄28~62岁,平均52.6岁,均已婚。经产妇12例,绝经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痛,部分患者并有下腹痛、阴道疼痛及性交痛。病史8个月~5年。检查:全部病例尿道口与处女膜前缘融合,尿道口与阴道口间距<0.5cm。双指插入阴道,扩、压阴道试验均阳性,表现为尿道口向阴道内陷入。尿常规检查,白细胞0~6/HP,余未见异常。尿培养结果,15例阳性,6例有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变形杆菌。12例行膀胱镜检查,9例表现为膀胱三角区、膀胱颈部和尿道黏膜轻度充血、水肿。全部病例均先行内科治疗,包括消炎、解痉、镇痛、局部热疗等,均不能使症状完全消失或杜绝复发。
1.2 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患者截石位,部分病例行膀胱镜检。双侧小阴唇用丝线缝合外牵固定于大腿内侧皮肤,暴露术野。置F18气囊尿管作牵引。若尿道外口尚未完全融合进入阴道,在尿道外口下方沿处女膜外环作一弧形切口,切开阴道壁,在尿道周围筋膜下向深层游离,松解尿道后壁与处女膜及阴道壁间的粘连,于10点及2点处,纵行切开两侧的处女膜,达正常组织,然后将已游离的处女膜外板与对侧处女膜外板创缘在中线纵型靠拢缝合,形成阴道前庭。
若尿道外口完全融合于阴道内,则沿尿道外口作环形切开,向深层游离尿道前段,超过尿道末端的纤维环于尿道前庭的中部切开、造口,形成黏膜下隧道,将游离的尿道前段从隧道中拖出。将尿道外口黏膜与尿道前庭造口黏膜边缘缝合,关闭阴道切口。所形成的尿道口与阴道距离同术前相比可延长1.5~2.5cm,扩、压阴道试验,尿道口均不被卷入阴道。留置尿管2~3天。局部碘伏消毒。术后1个月内避免性生活。
1.3 疗效评断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术后无复发;好转:术后有复发,但发作次数明显减少,间隔延长,症状明显减轻;无效:自觉症状及发作次数无变化。
2 结果
本组21例,随访6~48个月,痊愈16例,好转4例,无效1例,有效率95.2%。无效原因为该患者合并不稳定膀胱,给予相关治疗后明显好转。本组无尿瘘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尿道处女膜融合征是常见的尿道口-处女膜畸形,尿道口与阴道口距离近,严重者可相连,尿道外口融合在处女膜环的前端而前庭消失。多见于已婚或绝经妇女,未婚女性偶可发病。临床特点为初期发病急,易被药物控制,但反复发作。后期症状顽固且不易被药物缓解。本组半数患者有诱发因素,如性生活、月经期及阴道炎症。正常已婚女性尿道外口与阴道口之间的前庭组织有一定的距离,若过小,月经期、性生活及阴道炎症时,阴道分泌物逆流入尿道,使症状加重。检查时,用食、中指伸入阴道压向后方,可出现尿道外口被拉向阴道。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即可诊断。特别是尿道外口与处女膜融合呈伞状凹陷,阴道前庭距离<0.5cm,可明确诊断。
手术治疗的关键是将融合在处女膜中的远端尿道及尿道口松解出来,延长阴道前庭距离,避免性生活、月经期及阴道炎症时阴道分泌物的感染。我们采用尿道口-处女膜成形术治疗21例,疗效满意。我们的体会是:(1)尿常规及培养异常者,术前内科治疗是必要的。(2)尿道外口处女膜伞切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3)阴道前庭延长1.5~2.5cm为宜,扩、压阴道试验尿道口不被卷入阴道。(4)术中避免损伤尿道。(5)术后多饮水,一周后行尿道扩张。尿道扩张比不做尿道扩张好,尿道扩张次数多者效果更好[2]。(6)不稳定膀胱者口服酚苄明配合手术效果更好。本组1例无效者,经尿流动力学显示不稳定膀胱存在,给予相关治疗后症状改善,所以尿流动力学检查可指导治疗。
总之,尿道口-处女膜成形术,因其操作简单、安全,疗效确切等优点,是治疗尿道处女膜融合征的一种理想术式。
【参考文献】
[1] 梅骅,魏辉.尿道口-处女膜成形术//梅骅.泌尿外科手术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95-496.
[2] 赵勇,冯进,周启筑,等.尿道口-处女膜成形术治疗尿道处女膜融合征[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6,21(8):624-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