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提肛肌训练对前列腺摘除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2-09-20  浏览次数:861次

  作者:余彩霞 作者单位:246500 宿松县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摘要】 目的 评价术前提肛肌训练对前列腺摘除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均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7例术前给予严格的提肛肌训练,对照组53例按常规护理方法。观察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及时间。结果 实验组术后暂时性尿失禁发生率42.6%,明显低于对照组90.6%(P<0.05);实验组尿失禁持续2±0.5天,明显少于对照组12±4.0天(P<0.01)。结论 术前早期长时间提肛肌训练,有助于降低前列腺摘除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及缩短持续时间。

  【关键词】 前列腺增生;开放手术;尿失禁;提肛肌训练;术前护理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以排尿困难为主要特征的老年男性常见病与多发病,一般在50岁以后出现临床症状,手术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尤其是耻骨上入路适应证最广,简单实用而且效果可靠,使用最多[1]。但术后拔除导尿管后患者几乎均出现压力性或急迫性尿失禁,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对手术疗效产生怀疑,降低了手术治疗的依从性。朱建英等[2]报道,术前提肛肌训练有助于降低前列腺电切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对缩短术后尿失禁持续时间有积极作用。对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入住我院的100例患者分组进行比较,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本组100例,男性,年龄59~89岁,平均年龄73岁。术前行B超、直肠指检、PSA、尿流率测定,均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依IPSS评分标准,中度(8~19分)37例,重度(20~35分)63例。按入院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实验组47例,两组患者年龄(χ2=0.031,P>0.05)、严重程度(χ2=0.032,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术前术后均进行提肛肌训练,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方法,术前未训练,仅在术后拔除尿管后出现急迫性尿失禁时才给予提肛肌训练。①入院时即由责任护士告知实验组患者及家属实验目的,征得同意取得配合后开始实施。②护士戴一次性手套,右手食指涂石蜡油后轻插入患者肛门,嘱患者深吸气,慢慢收缩肛门会阴,感觉肛门有收缩,强劲有力,且保持收缩状态10S以上为有效,然后呼气时慢慢放松。或告知患者在排尿过程中做中止排尿的动作。③教会患者正确方法后,嘱每天早、中、晚及睡前训练4次,每次连续缩肛80次,每次不少于10 s。手术当天早晨按上述方法再强化训练1次,持续20 s 以上。术后3天可带尿管训练,次数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而定。两组术后均留置尿管8~10天,拔尿管后继续如上述方法训练,一直到尿失禁症状控制为止。

  1.3 标准 采用Cullen等[3]提出的压力性尿失禁进行分度,1度:咳嗽、打喷嚏、大笑等腹压增加时偶有尿失禁;2度:屏气或用力时尿失禁;3度:直立时即有尿失禁;4度:卧床时亦有尿失禁。本组尿失禁患者均属2~4度。治愈标准:在正常生活中的便秘、咳嗽、打喷嚏等腹压增加的情况下无尿漏出。根据美国老年学会制定的急迫性尿失禁程度量表[4],按尿失禁、尿频、尿急和夜尿的有无及程度分别计0、1、2、3、4分。总评分0分为正常,最高12分。本组患者临床评分为0分。

  1.4 观察指标 ①两组拔除尿管后尿失禁发生率;②两组尿失禁持续时间;③术前训练时间与术后尿失禁的关系;④两组不同年龄段术后尿失禁发生率和持续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对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以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拔除尿管后尿失禁的发生率:实验组47例,尿失禁20例,尿失禁发生率42.6%;对照组53例,尿失禁48例,尿失禁发生率90.6%;实验组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尿失禁持续时间:实验组20例,尿失禁持续时间为2±0.5天;对照组48例,尿失禁持续时间为12±4天;实验组尿失禁持续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术前训练时间与术后发生尿失禁的关系见表1。两组不同年龄段患者尿失禁发生率及持续时间见表2。表1 实验组训练时间与尿失禁的关系注:χ2=8.93,P<0.05表2 不同年龄段患者术后尿失禁发生率及持续时间比较注:( )中数据为相应年龄段患者总例数;1)χ2=4.996,P<0.05;2)χ2=0.365,P>0.05;3)t=13.79,P<0.01;4)t=6.94,P<0.01。

  3 讨论

  3.1 术后尿失禁的原因及提肛肌训练的意义 提肛肌覆盖于前列腺外侧面仅为一薄层肌纤维,在前列腺尿道连接部则较厚为耻骨直肠悬韧带,与尿道外括约肌一起构成盆底结构,对尿道收缩发挥作用。前列腺术后尿失禁可分为:①急迫性尿失禁。它最常见,是逼尿肌不稳定引起的运动急迫性尿失禁。有资料显示,50%~80%患者术前存在逼尿肌不稳定[1] 。逼尿肌的不稳定性大部分随着前列腺的切除而自愈,但需时较长(1~6个月)。②压力性尿失禁。主要原因是尿道括约肌的损伤[5],前列腺切除后近端尿道括约肌被破坏,术后控制漏尿完全依靠无损伤的远端尿道括约肌[6]。术前术后通过强化提肛肌收缩,增加尿道关闭功能,使尿道保持高于膀胱内压的阻力,促进创面局部炎症水肿的吸收,从而达到控制排尿的目的。通过观察发现,实验组尿失禁发生率及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提肛肌训练有助于降低术后尿失禁的发生率,且对缩短术后尿失禁的持续时间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2 训练时间对控制排尿效果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有27例患者训练了15天,术后尿失禁发生率为25.9%;有17例训练了8天,术后尿失禁发生率为58.8%;有3例患者因受其他因素的限制,术前仅训练了2天,术后尿失禁发生率为100%。提示:提肛肌训练越早,发生尿失禁频率越低,反之尿失禁发生率则高。训练次数多的患者是因术前在指定护士的指导下已熟练掌握了提肛肌的训练方法,术后3天仍能按术前的训练的经验和方法继续训练,使尿道外括约肌能较有力地协调收缩关闭,达到有效控制排尿。而术前短时间的训练,则不足以使远端括约肌有效收缩,使尿失禁发生率较高。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方法,在拔除尿管后出现尿失禁时再让患者进行提肛肌锻炼,由于训练时间延迟,尿失禁病程为2周至3个月不等。

  3.3 年龄对控制排尿的影响 从表2可以发现,年龄对控制排尿有一定的影响,实验组71岁以上的患者尿失禁发生率明显高于70岁以下的患者(P<0.05),两组71岁以上的患者尿失禁后持续时间比70岁以下患者长(P<0.01)。原因可能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①老年患者骨盆组织及肌键功能减退,提肛肌训练难以奏效。②年龄愈大,病程相对愈长,逼尿肌不稳定症状相对愈重。对照组因未做术前提肛肌训练,故年龄段之间术后尿失禁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

  综上所述,术前早期长时间进行提肛肌训练,对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尽早恢复正常排尿都有积极作用,尤其对小于70岁病程较短的患者作用更明显。提肛肌训练宜术前1周开始,延续到术后尿失禁症状消失为止。因此,此项护理是泌尿外科护士应该掌握的对患者围术期宣教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泌尿外科学(下卷).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27-1189.

  [2] 朱建英,郑文婷,王筱慧,等.提肛肌训练对前列腺电切术后暂时性尿失禁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13-815.

  [3] 曹军华,马 彬,孟庆华,等.肛提肌训练对前列腺手术后尿失禁影响的研究.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30(9):516-517.

  [4] 李炎唐,臧美孚.泌尿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和处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1-259.

  [5] 郭 骏,廖九娇,潘铁军.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原因的尿流动力学分析.中华男科学,2004,10(2) :115.

  [6] 黎 玮,张 勇.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1998,18(4):177-17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