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原位回肠代膀胱的尿流动力学15例研究

发表时间:2012-08-17  浏览次数:651次

  作者:朱朝阳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泌尿外科, 河南大学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研究所, 河南 开封 475000

  【摘要】目的: 探讨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后患者的尿流动力学研究. 方法: 对15例膀胱全切、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患者,术后行尿动力学评估,包括填写排尿情况问卷、尿流率、剩余尿测定、代膀胱测压、压力/流率测定和静态尿道压力描记,泌尿系B超、肾功能检查和IVU. 结果: 15例患者中,2例有尿失禁. 代膀胱容量(405.8±75.2) mL,平均最大尿流率(11.5±2.8) mL/s,剩余尿量(22.2±8.8) mL,膀胱顺应性15.0~80.4 mL/cmH2O,平均(31.0±12.8) mL/cmH2O. 结论: 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有较好的储尿和排尿功能.

  【关键词】 尿流改道 尿动力学 膀胱肿瘤

  0引言

  由于原位回肠代膀胱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此术式已逐渐成为膀胱全切后尿流改道的主要方法[1]. 本文对我院施行的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术进行了系统尿动力学评估,以了解W形回肠代膀胱术后的下尿路功能.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20024/200612共对W型原位回肠代膀胱术15例进行了系统尿动力学评估,其中男13例,女2例,年龄35~72(平均52)岁. 全部患者均因膀胱肿瘤而行膀胱全切,尿动力学评估距手术时间(2.6±1.8) a.

  1.2方法

  膀胱全切后,距回盲部15~20 cm处取40 cm带蒂回肠袢,沿肠系膜对侧缘剖开,W形肠片左右对折缝合成一个球形代膀胱,输尿管以乳头法种植于W形的两底角上,留置导尿后,在回肠膀胱的底部选平坦处与后尿道外翻缝合[2]. 下尿路功能评估时,患者先填写自行设计的排尿状况问卷,应用尿流动力学测定仪测试尿动力学,同时用超声波检测仪观察其相关因素. 患者检查前排空大便、充盈膀胱. 先检测自由尿流率,然后取平卧位,消毒后插入8 F双腔膀胱测压管,测剩余尿,将排气后的气囊直肠测压管插入直肠. 大气压下耻骨联合平面置零后连接各测压通道,生理盐水50 mL/min灌注膀胱,记录代膀胱感觉及压力变化至最大容量. 患者排尿时记录尿流率和压力变化. 取平卧位,抽空膀胱,行静态尿道压力描记,灌注速度2 mL/min,退管速度1 mm/s. 行双肾、输尿管B超和肾功能检查评估上尿路功能.

  2结果

  15例患者中,夜间尿失禁2例,其中较严重的昼夜尿失禁1例. 最大尿流率(11.5±2.8) mL/s;剩余尿量(22.2±8.8) mL. 代膀胱感觉减退,无明显初次尿意感、尿急感. 患者出现下腹胀感时输注的液体量为膀胱最大容量(405.8±75.2) mL. 充盈期代膀胱最大压力(22.1±5.4) cmH2O,排尿期膀胱压(56.5±16.8) cmH2O. 静态最大尿道压(49.8±9.8) cmH2O,男性患者尿道压力曲线缺乏前列腺段表现. 最大尿道关闭压(55.4±14.0) cmH2O,膀胱顺应性(31.0±12.8) mL/cmH2O,功能性尿道长度(3.1±1.1) cm,可控带长度(3.5±1.2) cm. 15例患者肾功能检查均未见异常,B超提示2例患者有单侧肾积水并上尿路扩张,均无尿石形成.

  3讨论

  浸润性膀胱肿瘤及某些先天性畸形患者,需行膀胱全切,并行尿流改道术. 由于肠道与膀胱在储排尿功能、生物学特性,尤其是粘弹性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符合下尿路生理状态的尿流改道方式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3]. 由于原位代膀胱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尿流改道的首选方式. 在一些医学中心,膀胱全切后,90%以上选择原位代膀胱术[4]. 由于代膀胱来源不同,术式变化较多,术后尿动力学表现差异也较大.

  理想的原位代膀胱应满足以下条件[5]:(1)基本符合人体的生理排泄机能;(2)低压贮尿;(3)有足够的容量、能达到300~400 mL;(4)顺应性能良好,有良好的排空能力;(5)可靠的抗返流机制;(6)手术并发症率和再手术率低;(7)手术简便易行等. W形回肠代膀胱术操作简便,新膀胱容量大、压力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已成为尿流改道的首选方式. 我们采用改良原位回肠代膀胱,储尿袋无自发收缩或收缩微弱. 本组15例充盈期、排尿期均未检测到代膀胱收缩. 本组截取40 cm末端回肠去管化后排列成W形,制成的贮尿袋接近球形,确保新膀胱有效容量,提示改良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所制成的代膀胱高容量,顺应性好,低内压,效果较为理想. 剩余尿是膀胱有效容量减少、尿路感染、电解质代谢紊乱的原因之一,术后如发生排尿不畅或剩余尿,多为代膀胱颈口狭窄所致. 本组1例男性患者发生较为严重的尿失禁,最大尿道压降低,睡前排空尿液和控制饮水,服用氯丙咪嗪25 mg/次,1~3次/d,均在服药后3 wk尿失禁患者症状减轻逐渐消失.

  【参考文献】

  [1]Hautmann RE. Urinary diversion: ileal conduit to neobladder[J]. J Urol, 2003,169:834- 842.

  [2]郭德荣,许仲华,胡贵祥,等.改良低压可控回肠代膀胱术[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9,20:23-24.

  [3]Kajbafzadeh A M, Chubak N. Simultaneous Malone antegrade continent enema and Mitrofanoff principle using the divided appendix: report of a new technique for prevention of stomacomplications [J]. J Urol,2001,165(6Pt2):2404-2409.

  [4]Hautmann RE,De Petriconi R,Gottfried HW,et al. The ileal neobladder: complications and functional results in 363 patients after 11 years of follow up[J]. J Urol, 1999,161: 422-427.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