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p53、VEGF、TSP1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及前列腺癌患者

发表时间:2012-07-17  浏览次数:501次

  作者:谭毅,王明1,胡华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泌尿科,重庆

  【摘要】目的探讨p53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及前列腺癌(Pca)患者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BPH患者20例,Pca患者80例。Pca组Gleason评分<7者为低评分组46例,Gleason评分≥7者为高评分组34例;无骨转移者59例,有骨转移者21例。运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各组中p53、VEGF、TSP1的表达水平。结果 Pca组中p53、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BPH组(P<0.05),BPH组中TSP1的表达明显高于Pca组(P<0.05);Pca中低评分组、无骨转移组p53、VEGF的表达分别明显低于高评分组、骨转移组(P<0.05);低评分组、无骨转移组TSP1的表达分别明显高于高评分组、骨转移组(P<0.05)。Pca组中p53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p53与TSP1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在PCa中p53抑癌基因突变,可能上调VEGF和下调TSP1,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p53、VEGF和TSP1是PCa恶性程度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 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凝血酶敏感蛋白1

  前列腺癌(Pca)是西方国家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在我国PCa发病率增高,严重危害男性健康。血管形成是促进肿瘤生长、增殖、转移的重要性因素,p53是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与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Visakorpi 等〔1〕认为,在PCa中p53的高表达与高病理分级、高细胞增生率相关,高水平的p53免疫染色是PCa预后最好的预测因子之一,且与12倍的死亡率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是重要的血管生成调节因子。Dameron等〔2〕报道野生型p53通过上调TSP1的合成而抑制血管生成。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及PCa组织中p53、VEGF、TSP1的表达情况,探讨p53、VEGF、TSP1在PCa中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我院2000~2006年期间BPH标本20例,PCa标本80例,所有标本均有病理诊断。患者年龄52~91(平均70)岁。BPH患者中经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8例,经TURP术12例;PCa患者中经根治术11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术20例,经TURP术49例。PCa根据Gleason分级,Gleason评分<7为低评分组(46例);Gleason评分≥7为高评分组(34例),根据有无骨转移分为无骨转移组(59例)和有骨转移组(21例)。所有标本经10%甲醛固定12~24 h后常规石蜡包埋,每例标本制4 μm切片4张分别检测p53、VEGF、TSP1及HE染色。

  1.2 试剂来源与工作浓度 一抗均为鼠抗人单克隆抗体,其中p53、VEGF抗体购自北京中杉生物技术公司,p53、VEGF为工作液。TSP1原液购自SANTA CRUZ生物技术公司,工作浓度为1∶50。PoverVi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DAB染色剂购自北京中杉生物技术公司。

  1.3 免疫组化 运用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法,染色步骤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DAB染色。公司提供的阳性对照片为阳性对照,以PBS代替一抗为阴性对照。

  1.4 结果判定 p53标记结果判定:根据细胞核染色强度及阳性细胞数占前列腺上皮数的百分率分为:(-):无阳性细胞或阳性细胞数比例小于10%;(+):细胞核染色呈棕色或淡棕色且阳性细胞数比例大于10%。VEGF标记结果判定:根据胞质染色强度及阳性细胞数占前列腺上皮数的百分率分为:(-):无阳性细胞或阳性细胞数比例小于10%;(+):细胞质染色呈棕色或淡棕色且阳性细胞数比例大于10%。TSP1标记结果判定:根据胞质染色强度及阳性细胞数占前列腺上皮数的百分率分为:(-):无阳性细胞或阳性细胞数比例小于10%;(+):细胞质染色呈棕色或淡棕色且阳性细胞数比例大于10%。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运用JMTJEX软件进行χ2检验和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各组p53、VEGF及TSP1表达情况 p53的阳性表达位于前列腺腺上皮、PCa细胞的胞核中,呈棕褐色。VEGF的阳性表达位于前列腺腺上皮、PCa细胞的胞浆中,呈棕黄色,TSP1的阳性表达位于前列腺上皮、PCa细胞质中,呈棕黄色,见图1。Pca组中p53、VEGF的表达显著高于BPH组(P<0.05),在Pca组中高评分组中p53、VEGF的表达显著高于低评分组中(P<0.05),有骨转移组p53、VEGF的表达显著高于无骨转移组(P<0.05)。BPH组中TSP1的表达显著高于Pca组(P<0.05),Pca组中低评分组中TSP1的表达显著高于高评分组(P<0.05),无骨转移组TSP1的表达显著高于有骨转移组(P<0.05),见表1。

  2.2 p53与VEGF、TSP1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p53分别与VEGF相关分析示r=0.759 4,P<0.01,呈正相关。p53与TSP1相关分析示r=-0.661 5,P<0.01,呈负相关,见表2。表1 各组p53、VEGF、TSP1的阳性表达率与BPH组比较:1)P<0.05;与高评分组比较:2)P<0.05;与无骨转移组比较:3)P<0.05表2 Pca组中p53与VEGF及p53与TSP1表达的关系

  3 讨 论

  新生血管在实体肿瘤的产生、发展、治疗及预后中起重要作用。而新生血管的形成依赖于所在微环境中血管生成促进因子与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p53是与人类多种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17 p13.1,长约20 kb,含有11个外显子,10个内含子,有野生型和突变型之分。野生型p53基因为抑癌基因,突变型p53基因为癌基因。如果p53基因突变,那么体内发生癌变的细胞就不能被杀死,癌细胞就会迅速繁殖。突变型p53蛋白半衰期为2~12 h,可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到,而野生型p53蛋白半衰期仅20~60 min,含量非常低,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无法检测到〔3〕。本研究提示p53的高表达提示预后较差。

  VEGF是最重要的血管生成促进因子之一,VEGF与血管内皮细胞上受体结合可增强血管通透性,使血浆蛋白外渗,导致纤维素在细胞间质中沉积,同时促进内皮细胞分裂增殖,而诱导新生血管生成〔4〕。研究表明VEGF促进恶性肿瘤血管生成、细胞增殖以及转移,与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提示VEGF促进PCa发展,与预后密切相关。TSP1是强烈的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目前已经确认在多种肿瘤中TSP起着血管生成抑制作用。并可作为胰腺腺管癌、膀胱癌、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子宫颈癌和直肠癌等肿瘤的检测指标。Bastian等〔5〕示PCa中TSP1合成部分或全部缺失能给肿瘤细胞提供增长的优势,且在原发性PCa中位于肿瘤与基质边界的TSP1能够抑制依耐TSP1受体的肿瘤细胞的生长。Colombel等〔6〕研究发现在PCa中TSP1的免疫反应活性与Gleason评分及微血管密度成负相关。PCa患者行雄激素阻断治疗后TSP1的表达有显著的增加,同时微血管密度减少。本研究示PCa中TSP1的免疫反应活性明星低于良性前列腺增生中TSP1的免疫反应活,TSP1的免疫反应活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负相关。

  本研究提示在前列腺癌中由于p53基因的突变导致血管生成促进因子VEGF的上调及血管生成抑制因子TSP1的下调,从而引起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为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提供必需的条件,与Kwak等〔7〕和Ey等〔8〕的结果一致。p53、VEGF、TSP1可作为PCa恶性程度及预后密切判断的重要指标。目前抑制恶性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是一个热点方向,2005年,美国食品药品安全局批准多激酶(索拉多尼剂)用于治疗晚期肾癌,其作用机制为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而抑制VEGFR2是抑制肿瘤血管的一个重要方面〔9,10〕。针对PCa中p53、VEGF、TSP1的靶点治疗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可能在PCa尤其是非激素型PCa的治疗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Visakopi T,Kallioniemiop,Heikkinen A,et al.Small subgroup of agreessive,highiy proliferative prostatic carcinomas defined by p53 accumulation〔J〕.Natl Cancer Inst,1992;84(11):8837.

  2 Dameron KM,Volpert OV,Tainsky MA,et al.Control of angiogenesis in fibroblasts by p53 regulation of thrombospondin1〔J〕.Science,1994;265(1):15824.

  3 纪小龙,施作霖.诊断免疫组织化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7:626.

  4 Senger DR,Van De Water L,Brown LF,et al.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VEGF)in tumor biologY〔J〕.Cancer Metastasis Rew,1993;12(3):30324.

  5 Bastian M,Steiner M,SchuffWerner.Expression of thrombospondin1 in prostatederived cell lines〔J〕.Mol Med,2005;15(1):4956.

  6 Colombel M,Filleur S,Founier P,et al.Androgens repress the expression of the angiogenesis Inhibitor thrombospondin1 in normal and neoplastic prostate 〔J〕.Cancer Res,2005;65(1):15861.

  7 Kwak C,Jin R,Lee C,et al.Thrombospondin1,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p53 status in prostate cancer and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J〕.Bju Int,2002;89(3):3039.

  8 Yu E,Meyer G,Brawer MK.The relation of p53 protein nuclear accumulation and angiogenesis in human prostatic carcinoma〔J〕.Prostate Cancer Prostatic Dis,1997;1(4):3944.

  9 Wilhelm SM,Carter C,Tang LY,et al.BAY439006 exhibits broad spectrum oral antitumor activity and targets the RAF/MEK/ERK pathway and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volved in tumor progression and angiogenesis〔J〕.Cancer Res,2004;64(19):7099109.

  10 Rini BI,Small EJ.Biology and clinical development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targeted therapy in renal cell carcinoma〔J〕.Clin Oncol,2005;23(21):10284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