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预防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后排尿困难的体会

发表时间:2012-05-10  浏览次数:612次

  作者:黄根庚  作者单位:336600 江西,分宜县中医院

  【摘要】目的 分析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后排尿功能的原因、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16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出现排尿功能困难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尿道内口狭窄2例(其中1例合并膀胱结石),尿道狭窄2例,前列腺腺体残留复发1例。结果 经开放性手术取出膀胱结石并尿道内口成形1例,尿道内切开1例,经尿道扩张保持排尿通畅2例,以上4例观察1年以上无排尿障碍。腺体残留复发1例经药物治疗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后排尿困难主要是由医源性因素引起。在手术时,采用有效的操作减少出血、巧妙缝合及改良置管方法是有效降低术后排尿困难发生率的关键。

  【关键词】 预防,前列腺摘除术,术后;排尿困难

  前列腺增生症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目前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式操作简单,易掌握,又利于同时处理膀胱病变,比较适合基层医院,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手术方法,术后排尿困难的发生率为1.8%~9.3%[1]。1997年至2007年分宜县中医院共施行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163例,术后出现再手术5例,发生率3.0%,主要是发生在开展手术的初期,1例通过再次手术,其余通过尿道扩张等治疗,获得较好效果。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后出现排尿困难等并发症主要由医源性因素引起,术中做好相应处理,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例,年龄61~78岁,平均68岁,排尿困难发生时间在术后3个月~15年,尿道内口狭窄2例(其中1例合并膀胱结石),尿道狭窄2例,前列腺腺体残留复发1例。

  1.2 治疗与结果 开放性手术取出膀胱结石并尿道内口成形1例,尿道内切开1例,经尿道扩张保持排尿通畅2例,以上4例观察1年以上无排尿障碍。腺体残留复发1例经药物治疗症状明显改善。

  2 讨论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术后出现排尿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根据以往文献资料的分析,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主要是医源性因素引起。腺体残留、缝合技巧、膀胱颈后置处理、置管方法、留置导尿管时间等是主要原因,重点在于术中预防。

  2.1 腺体残留 前列腺腺体较大者容易剥离,包膜完整,不易残留。前列腺较小或伴有慢性炎症,以及有前列腺注射、微波治疗者,腺体与周围组织黏连,分离困难,易造成小结节或破裂腺体部分残留,因此,剥离腺体时须紧贴外科包膜,力求完整,剜出腺体后,检查腺体完整性、是否有小结节残留,对于小结节,只要手能触及到的结节均要摘除,防止前列腺增生结节继续增生,从而消除再次手术的发生机会。

  2.2 缝合技巧 前列腺窝内口的缝合过窄往往是术中出血,为了压迫止血,而紧密缝合尿道内口,导致尿道内口狭窄。本组中有1例术后出现多发性膀胱结石,再次手术见尿道内口仅2 mm,且无弹性,行尿道成形后,排尿通畅。术者体会:探查前列腺后,在紧贴前列腺外缘和输尿管开口中间4点和8点处各缝一针,缝扎前列腺动脉,可减少出血,用电刀切开黏膜,剜出前列腺后,在尿道内口缝3~4针“8”字缝合。再放置三腔单囊导尿管[1],缝合尿道内口12点处,保留尿道内口除导尿管外可通过食指尖为宜。

  2.3 改良置管方法 导尿管的放置是前列腺摘除术中的重要手段,过粗、过硬可致尿道黏膜缺血、坏死,导尿管材料和留置时间也容易导致尿道狭窄。我们在置管时采用F20~22号三腔单囊导尿管,气囊注水置于前列腺窝,末端用7号丝线固定于腹壁,不行膀胱造漏,以减少导尿管对膀胱三角区的压迫刺激。选择组织相容性较好的材料,减少对尿道黏膜的刺激,留置时间以5~7日为宜[2]。从本组资料结合文献分析,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后排尿困难主要是由医源性因素引起。在手术时,采用有效的操作减少出血、巧妙缝合及改良置管方法是有效降低术后排尿困难发生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黄根庚.三腔单囊导尿管在开放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的应用.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6,1:80.

  2 梅骅.泌尿外科手术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39-445.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