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颈动脉斑块的超声背向散射积分分析
发表时间:2012-06-07 浏览次数:529次
作者:卢冬敏 张雅勤 王彩军 作者单位:066600 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二医院功能科,泌尿外科
【摘要】目的 测定中青年人与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背向散射积分(IBS)值,以此反映其斑块组成成分的差异,评价斑块的稳定性。方法 对51例中青年(≤50岁)及58例老年(>50岁)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斑块不同回声部分的IBS值。结果 斑块部位分布中青年组与老年组差异不明显(P>0.05);中青年组颈动脉斑块的IBS值与老年组IBS值相比较;不同年龄组的不同回声颈动脉斑块的IBS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患者较老年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差。结论 背向散射技术可以实时、定量区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同组织学构成,评价斑块特征,为临床早期预防治疗方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背向散射积分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心脑血管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见的致病原因之一,而颈动脉斑块组成成分是斑块破裂的决定原因[1]。本研究对中青年及老年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进行背向散射积分(IBS)的测定,以探讨中青年及老年人斑块组成成分的差异,评价存在颈动脉斑块患者有无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就诊的患者,随机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109例,其中≤50 岁的 51例为中青年组;>50岁的 58例为老年组。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日本阿洛卡公司生产的a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 MHz,高频线阵探头,内设IBS检测装置,可进行IBS的测定。患者去枕仰卧,肩部垫薄枕,使颈部充分伸展,自颈动脉起始处纵向扫查,依次观察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ICA)颅外段和颈外动脉(ECA),尽可能检查到颈动脉最高位置,然后将探头转动90°,沿血管走行做横向扫描,扫描过程中同时启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eFLOW,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确定斑块的位置、形态及大小,调整仪器进入IBS检测状态,在研究过程中保持各项设置不变,联机采样固定感兴趣区域的取样框,取样跟踪保持在感兴趣区域,启动Acquire键,自动测量,每个回声部分测量3次,计算平均IBS值;同时选择颈动脉外膜作为参照,测量外膜IBS值;校正IBS值为斑块各部分的IBS值除以外膜IBS值。
1.3 颈动脉斑块的判断标准
二维超声检查:观察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分叉部动脉(BIF)各段动脉有无斑块(斑块的定义为CCA、ICA、ECA的内中膜厚度(IMT)≥1.2 mm[2]。按照斑块灰阶程度分为强(H),低(L),弱(W)3种回声。计算斑块总数并根据斑块回声分为4种,分别为强回声斑块、低回声斑块、弱回声斑块和混合性斑块(斑块内面积超过20%的超声影像不同于其他部分便混合回声斑块又称非均超斑块[3])。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AS 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青年组共检出斑块62块,老年组共检出斑块89块,2组间斑块分布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2组不同回声斑块的检出率比较(略)注:与中青年组比较,*P<0.05;与低回声比较,#P<0.05;与强回声比较,△P<0.05
2.2 2组不同回声斑块检出率
中青年组低回声斑块检出率高于弱、强及混合性回声斑块(P<0.05),老年组中的强回声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低、弱回声及混合性回声斑块(P<0.05),中青年组斑块多为低回声及弱回声斑不稳定斑块,两者斑块所占比例为48%,老年组两者斑块所占比例为29%。老年组强回声斑检出率48%,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的26%(P<0.05)。
2.3 斑块IBS的测定
不同年龄组颈动脉斑块强、低、弱回声的IBS值有显著差异;中青年组与老年组的颈动脉相同回声斑块的校正的IBS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混合性性斑块中,以低回声为主的校正的IBS值接近于均质性斑块中的低回声斑块,以强回声为主的校正的IBS值接近于均质性斑块中的强回声斑块;在均质性斑块中,弱、低、强回声斑块的IBS参数中标化的IBS呈递增趋势,同年龄组不同回声斑块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见表2。表2 2组不是回声斑块的IBS值dβ(略)注:与弱回声比较,P<0.05;与低回声比较,#P<0.05
3 讨论
目前,脑血管疾病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已成为中老年人第三大致死病因[3,4]。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病因,因此识别斑块稳定与否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传统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准确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判定斑块形态,但对斑块的性质却只能粗略的区分,不能定量分析颈动脉斑块的组织成分,因此其准确性受到一定限制, 这就需要对超声影像进行量化,使诊断标准化[5,6]。
IB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超声组织定性技术,它通过分析处理组织散射的射频信号来定量反映组织结构和病理变化,是基于背向散射原理,通过对组织射频信号的检测、处理和分析,定量地反映生物组织细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因此,用超声手段对斑块进行组织的定性,判断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能性,为其疗效观察及预后判定提供理想的参考指标,成为超声工作者力求解决的问题。
本组斑块部位分布中青年组与老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颈总动脉膨大处多见,这可能是由于颈动脉分叉处血流动力学变化,形成的高切应力和湍流的机械损伤,加重内膜损害,最终促成斑块的形成。本组研究还表明,不同年龄组颈动脉斑块强、低、弱回声的IBS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不同回声之间IBS值的差异原因是其病理成分的不同造成的;中青年组与老年组的颈动脉相同回声斑块的校正的IB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组低回声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老年组,说明中青年组的斑块多为不稳定斑块,因为低回声斑块是最常见的非钙化斑块,更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本研究利用IBS技术检测颈动脉斑块性质, 对颈动脉斑块的组成成分分析是判断斑块是否稳定和决定治疗措施的关键,是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准确度高的定性技术。IBS技术可以实时、定量区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同组织学构成,评价斑块特征,为临床早期预防治疗方面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尚景亮.颈总动脉中下交界处动脉硬化斑块发生情况分析.河北医药,2009,31:1094.
2 Pignoli P,Tremoli E,Poli A,et al.Intimal pius medial thickness of the arterial wall: a direet measurement with ultrasound imaging.Cireulation, 1986,74: 13991406.
3 Lee DJ,Sigel B, Swami UK, et al.Determinatioa of carotid plaque risk by ultrasound tissue characterizatioa. Ultrasound Med Biol, 1998, 24:12911299.
4 苏雯娟,梅仕屏,张怡文,等.老年人颈动脉硬化度与其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2482251.
5 Caplan LR,Gorelick PB,Hier DB, et al.Race,sex and occlusiv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a review.Stroke, 1986, 17:648655.
6 张惠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探讨.中国基层医药,2008,15: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