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经尿道电解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发表时间:2012-05-08  浏览次数:640次

  作者:吕建军,汪雪梅,蒋玖金,凤嵬,周宁  

  【摘要】目的 探讨经尿道电解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理及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QDZ-II型前列腺电解治疗仪对60例II型和III型的前列腺炎患者进行电解治疗,并制定疗效评判标准。 结果 60例患者接受了50~80℃,50~90 min的治疗,4~6周后总有效率95%(57/60),无效5%(3/6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经尿道电解治疗为Ⅱ型和Ⅲ型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损伤小,易于掌握和推广使用。

  【关键词】 慢性前列腺炎,电解治疗,经尿道

  慢性前列腺炎是青壮男性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又是性传播疾病的常见并发症,目前为止仍没有特殊有效的根治方法。自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我科采用沈阳市博斯林公司生产的QDZ-II型前列腺电解治疗仪,经尿道电解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患者6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60例,年龄23~52岁,平均34.5岁,病史3个月~15年,主要临床表现为:尿急、尿频、尿不尽、尿道刺痛、尿道滴白等尿路刺激症状,会阴部小腹坠痛不适、腰酸、腰骶部疼痛,性功能减退伴失眠、头晕、多梦、乏力、心慌等神经系统症状。患者都经过抗生素、微波、前列腺注射及多种理疗措施治疗,效果不佳。所有病例均行尿常规及前列腺按摩液(EPS)常规镜检和培养,细菌培养阳性的致病菌有: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制定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II型12例,III型48例(IIIA型26例,IIIB型22例)。前列腺症状评分(NIH-CPSI)在15~39之间。血常规、血压、心电图、B超等临床检查,以评估患者的综合状况,排除泌尿系统其他疾病,如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前列腺结核、尿道狭窄等疾病。

  1.2 治疗方法 患者平卧位,按导尿法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凝胶作尿道表面麻醉,阴茎夹固定约5 min。选用规格为25 mm的前列腺电解治疗探头,表面涂抹润滑油,经尿道轻轻插入至膀胱内,向定位球囊内注水5~10 ml后缓慢向外牵拉,至有阻力时停止,在尿道外口处用纱布条结扎固定,连接好Y形引流管及治疗电极。先排空残余尿,再用生理盐水冲洗膀胱,测定膀胱容量,排空膀胱灌注液后,关闭前列腺电解治疗探头的引流管。用生理盐水作介质加入敏感抗生素(根据EPS培养+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以每分钟10~15 ml速度由引流管向膀胱内灌注约50 ml后开机治疗,治疗电流控制于15~30 mA,治疗电量设定为50~80℃。治疗中患者出现急迫尿意时停止灌注,开放引流管,排空膀胱灌注液后再继续同前法治疗,如此反复。达到设定治疗电量后自动关机,治疗时间50~90 min。保留膀胱灌注液,拔出前列腺电解治疗探头,让患者自行排尿,术后用对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治疗3周。

  1.3 疗效判定 电解治疗4~6周后复查EPS,包括镜检及细菌培养,判定疗效。显效:症状全部消失,前列腺炎症状评分正常, EPS中WBC<10/HP, 细菌培养阴性。有效:症状部分消失,前列腺炎症状评分好转,EPS中WBC数10~20/HP,细菌培养阴性。无效:症状基本未消失,前列腺炎症状评分无变化,EPS中WBC数未降, 细菌培养阳性。

  2 结果

  按照上述疗效评判标准,对6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显效75%(45/60),有效20%(12/60),无效5%(3/60),总有效率95%。电解治疗后初次排尿均有气体及泡沫排出,是由于电解过程中产生的氢、氧、氯气体积聚于膀胱所致。治疗后1~3 天均有不同程度的尿频、尿痛和血尿,无需特殊处理。未出现其它并发症。

  3 讨论

  慢性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缓慢,病因病理复杂,症状表现多样化,体征亦不典型,病情迁延,反复发作,经久难愈为其特点[1]。由于前列腺是一个特殊的副性腺器官,腺管脂质胞膜的屏障作用及及腺液内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腺体导管开口因炎症粘连狭窄,甚至堵塞,使腺管内的前列腺液淤积,导致前列腺液排出不畅,从而引发各种肿胀、坠痛、排尿困难及性功能下降等不适症状,进而导致患者精神萎靡,焦虑,失眠,多梦等神经系统症状,使机体免疫力下降,症状进一步加重。

  目前对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方法众多,包括药物治疗、经直肠微波热疗、射频消融、前列腺注射、生物反馈、药物理疗等等,虽短期内症状有所缓解,但复发较多,效果均不甚理想。

  应用电化学治疗进行实验研究和治疗疾病已有较长的历史。1996年,在电化学治疗肿瘤的启发下,我国的泌尿外科医师将这一方法移植到前列腺疾病的治疗中,在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开创了电化学治疗前列腺疾病的新方法[2]。其主要原理为:⑴pH值的改变是破坏细胞的主要因素。在电场作用下阳极区的pH值降至2.0~2.5,呈强酸性;阴极区的pH值升至10~12,呈强碱性。在这种环境下,细胞内的酶活性被抑制,蛋白变性凝固。⑵组织内电解质的解离,产生大量的氯和氧在阳极逸出,氢在阴极逸出,这些具有强氧化作用的气体能杀伤细胞。⑶在电渗透作用下,组织内的水从阳极向阴极移动,造成阴极区组织水肿,阳极区组织脱水,毛细血管受压阻塞,使组织的血运遭到破坏。⑷在电场作用下,带有负电荷的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向阳极聚集。以上因素的协同作用,使组织细胞代谢紊乱,内外部微环境改变,从而导致组织坏死[3]。

  根据上述原理,通过电解治疗可以达到如下作用:⑴经尿道电解治疗使前列腺尿道周围3~5 mm内的组织液化坏死,使前列腺腺管在尿道内狭窄和堵塞的开口被液化切除,有利于淤积的前列腺液引流排出。⑵经尿道电解治疗时,在其冲洗液内加入带正电荷的抗生素,药物离子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可被导入前列腺内,在前列腺内可形成高浓度的药物离子堆。解决了药物难以进入前列腺管内的问题。直流电的药物离子导入作用在理疗科和电化学治疗癌症的研究工作已经得到充分证实。⑶电解治疗后前列腺组织发生急性炎性反应,消除了前列腺组织对药物的屏障作用,为后续的药物治疗打开了通道。⑷ 电解治疗激活了前列腺组织局部的免疫反应,大量的免疫吞噬细胞进入腺体组织吞噬致病菌,有利于消除前列腺炎症[4]。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目标主要是缓解疼痛、改善排尿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疗效评价应以症状改善为主。本组6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经电解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治疗中及治疗后无明显不适,除有轻度血尿和尿路刺激症状外,未发生其它并发症,证实了此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经尿道电解治疗为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操作简便,损伤小,易于掌握和推广使用。但前列腺炎的病因病理复杂,影响治疗效果的外部因素较多,仅用单一的方法还不能彻底根治,因此采用综合方案治疗,仍是提高远期疗效和防止复发的重要手段。I型和IV型前列腺炎不推荐使用此方法。

  【参考文献】

  [1]梁朝朝. 前列腺疾病.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47-62.

  [2]姜其钧. 电解法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合并急性尿潴留58例报告.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6,16:398.

  [3]张玉海,邵 强. 前列腺外科.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6-170.

  [4]韩见知,庄乾元. 实用腔内泌尿外科学.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2001:428-42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