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尿道口处女膜融合症的诊治(附56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1-09-01  浏览次数:435次

  作者:王国明,陈忠坤,王晓锋  作者单位:辽宁省抚顺市第三医院泌尿外科,辽宁抚顺 113004

  【关键词】 处女膜;女性;诊断;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年龄20-59岁,平均34.6岁,均已婚。病程3个月-12年,平均3.5年。临床症状:尿频56例,尿急54例,尿痛42例,下腹部坠胀19例,尿道疼痛10例,发作与性生活有关54例,肉眼血尿3例,排尿困难3例,排尿中断7例,尿道灼热感19例。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白细胞5-10个/HP 12例;尿培养细菌生长7例,克雷白希菌2例,白喉杆菌1例,大肠杆菌4例。37例行排泄性尿路造影检查未见异常,14例行膀胱镜检查,其中3例发现膀胱颈器质性梗阻。

  1.2 局部检查 56例外阴部检查均可见:①处女膜与尿道外口融合位于处女膜环上;②尿道口与阴道之间距离均在5mm以下;③处女膜呈伞状,上缘呈门坎状向上遮盖尿道外口,伞后方尿道末段呈袋状凹陷;④阴道口被向下牵拉时,甚至尿道口可进入阴道内。

  1.3 治疗方法 截石位,局部麻醉。切除覆盖尿道口处女膜伞。于尿道口后缘阴道口两侧沿处女膜边缘切开,呈弧形,长约3.0cm,深达尿道周围筋膜。在尿道、阴道间隙充分潜行游离阴道壁环绕尿道口后唇周围黏膜。在弧形切口约“10”点、“2”点方位,做放射状切口,长约1.0cm,黏膜下剥离。尿道周围筋膜过基底部靠拢中线缝合,重建1.0-1.5cm阴道前庭,将弧形切口黏膜瓣“10”点处上角与放射状切口“2”点处上角缝合;放射状切口“2”点处下角与弧形切口“10”点处下角缝合,切除多余黏膜,创缘对位缝合后呈“Z”形。术区放置纱布压迫止血,留置尿管2-3d,局部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温水坐浴每日2-3次,停止性生活2-3个月。

  2 结 果

  本组56例,失访3例,随访6个月至12个月42例,随访12个月以上11例。术后症状完全消失,临床治愈43例;术后7例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其中3例又行膀胱颈器质性梗阻5-7点膀胱颈电切术,术后需要长期尿道扩张,每周1-2次,4例原因不清;无效3例。

  3 讨 论

  尿道外口解剖异常是女性尿道综合征的发病原因之一,常见有尿道口处女膜融合和处女膜伞。前者尿道口与阴道口之间距离较近,缺乏前庭,尿道口融合在处女膜环前端;后者处女膜向尿道口呈瓣状或门坎状隆起,覆盖部分尿道口,形如一袋状凹陷。当尿流被处女膜伞阻挡时,发生返流,尿液及分泌物积存于袋状凹陷;性交时尿道口反复被推入阴道内,性交后分泌物积存于袋状凹陷。二者均增加了分泌物污染尿道机会。尿道外口至阴道口的距离与尿道综合征关系密切,尿道外口距离阴道口越近患病率越高,距离在3mm以下者患病率明显增加。久治不愈的尿道综合征常伴有尿道口器质性改变,矫正后可治愈。本组56例尿道口处女膜伞切除后,减少尿道阻力,使尿流通畅;尿道口处女膜融合,于尿道口后缘阴道口两侧处女膜边缘弧形切开,基底部纵形缝合,再将黏膜层“Z”形缝合,减少了对尿道末端挤压,使重建的阴道前庭舒展。处女膜环移到前庭后方,保障尿道口与阴道口之间愈合回缩的最小化,增加了远期效果。尿流动力学检查对女性下尿路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包括:①膀胱压力增高型;②尿道压力升高型;③尿道压力降低型;④膀胱无力型。本组7例术后效果不佳,其中3例膀胱颈器质性梗阻,5-7点膀胱颈电切后还需要长期尿道扩张,每周1-2次;4例原因不清,3例无效,年龄都在50岁以上。除尿道外口解剖异常外,考虑还有下尿路尿流动力学改变。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受尿流动力学检查技术条件限制,术前没有做尿流动力学检查,术后又对本病预后估计不足,教训深刻。我们体会:①久治不愈的下尿路感染应做外尿道口检查;②根据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进行分类,排除精神性因素;③对中老年女性根据尿流动力学检查及外尿道口检查结果,选择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