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肾穿刺造瘘术误穿下腔静脉1例报告
发表时间:2010-07-05 浏览次数:435次
作者:钱永红,张业建,唐 平,殷国民,唐 力 作者单位:415500 湖南澧县,澧县澧州医院泌尿外科
【关键词】 肾穿刺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43岁,因间歇性腰痛3年,加重伴畏寒发热3天于2006年7月20日入院。2年前因右输尿管上段结石并肾积水行右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体查:T 39℃,精神差,急性痛苦病容,右肾区压痛叩击痛明显。B超示距肾盂出口5cm处可探及15mm×14mm强光团伴声影,右肾积水。KUB+IVP示:L4右侧横突处可见一1.4cm×0.8cm中等密度阴影,右肾不显影。经积极抗炎止痛等处理2天,病情仍未见好转,遂在连硬外麻下行右肾穿刺造瘘术,截石位8~9.8F输尿管镜经尿道、膀胱进入右输尿管结石下方,因输尿管扭曲狭窄导管不能通过结石达肾盂;于结石下方保留5F输尿管导管,留置气囊导尿管。改俯卧位,患侧腰部垫高30°,取11肋间隙于腋后线和肩胛下角线之间选择穿刺点,在B超引导下从输尿管导管注水,试行人工肾积水未果[1]。遂用18号肾穿刺针向肾盂方向穿刺5cm,引出脓液,置入0.035#斑马导丝,扩张器沿导丝从8F开始,以2F递增,每次以同样深度5cm扩张至16F,置入16F塑料套管,建立经皮肾通道,立即见血液涌出。Wolf 8~9.8F输尿管硬镜直视下进入经皮肾通道,视野模糊,此时患者出现寒战 、高热、血压下降,立即终止手术,沿导丝顺利插入16F气囊导尿管,且有一种落空感,插入深度15cm,向气囊注水10ml,向外拉有阻力感,出血马上停止。3天后患者体温下降,精神好转,但活动后偶尔出现胸闷、心慌,B超示肾门区两条平行光带,CT扫描报告:下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可见一直径约3cm圆形低密度球囊影,边缘光滑,CT值10HU。其内可见一细条状高密度影沿下腔静脉下行,在右肾静脉水平经右肾直通体外。右肾呈多囊状改变,体积缩小,肾皮质变薄;肾周间隙模糊。影像学诊断:(1)下腔静脉至右侧髂静脉血栓形成伴不完全性梗阻;(2)下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含水球囊栓塞;(3)右肾积脓伴肾周感染。 综合分析导尿管已进入下腔静脉伴有血栓形成。即转上级医院诊治,行右肾切除、下腔静脉内导尿管取出及血栓清除术。术后4天复查CT扫描报告:下腔静脉内球囊已取出,血栓大部分已取出,右肾已切除。病理诊断:慢性化脓性肾盂肾炎伴囊性变。继续抗炎、抗凝祛聚等治疗3个月治愈出院。
2 讨论
经皮肾穿刺造瘘误穿下腔静脉导致大出血、导尿管残留及血栓形成病例罕见,文献检索未见报告。分析可能原因:(1)因结石梗阻,输尿管导管不能通过结石达肾盂行人工积水,对经皮肾穿刺制造困境;(2)穿刺时流出部分脓液,又不能用人工积水补充积水,空间变小,肾盂与下腔静脉距离缩短,容易误穿下腔静脉。经验教训:(1)对不能行人工积水的患者,术前CT及体表投影应仔细计算精确定位,特别是穿刺成功后,由于肾盂液体流出,肾盂积水空间变小,肾盂与下腔静脉距离缩短,应警惕穿入下腔静脉的危险。(2)如果肾盂积水严重,影像学显示肾实质菲薄,穿刺时大量鲜血涌出,应考虑误穿大血管可能,沿导丝置入相应口径气囊导尿管[2],对控制大出血是一种有效措施。(3)如置入导尿管有控制出血效果,应将导尿管回拉,以减少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几率。(4)对于既往有肾脏手术史,肾脏周围组织粘连,又不能行人工积水的患者,经皮肾穿刺和(或)扩张应警惕肾周邻近器官副损伤[3]。
【参考文献】
1 陈合群,廖锦堂,齐范,等.经皮肾镜取石术处理结石.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6,6:374-375.
2 李逊.腔内泌外手术并发症预防和处理.泌尿外科新技术与泌尿生殖系肿瘤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2007,103.
3 周四维.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微创外科治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6,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