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发表时间:2011-03-24  浏览次数:405次

  作者:郭亚东 作者单位:132600 吉林舒兰,舒兰市中医院

  【摘要】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梗死灶体积、病情轻重程度以及预后等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美国BACKEMAN-COULTER公司生产的ACL9000型血凝分析仪对住院的首次患ACI的患者100例以及5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D-D进行测定。结果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组的血浆D-D水平为(1856±315)ng/ml,正常对照组的血浆D-D水平为(241±104)ng/ml,经统计学分析二者有非常显著的差异性(P<0.01)。CI组的血浆D-D水平与梗死灶体积、病情轻重程度等呈正相关,尤其以梗死灶体积更为明显;且血浆D-D水平、梗死灶体积、病情轻重程度三者之间经统计学分析呈非常显著正相关。结论 ACI患者血浆D-D水平可作为判断梗死灶体积、病情轻重程度及预后的客观指标,且血浆D-D水平、梗死灶体积、病情轻重程度三者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 D-二聚体,急性脑梗死,梗死灶体积,病情轻重程度,预后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的诊断除通过影像学检查外,还可以通过一些血液学检查来辅助诊断或提示血栓形成,血栓与止血检测具有重要的辅助价值,可反映脑血栓的部分病理生理变化,其高凝状态表明病变有活化的过程,在抗凝、溶栓等治疗中,用血栓与止血检查进行检测已成为常规[1]。本组资料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D-dimer,D-D)进行测定,探讨其临床意义,为ACI的实验室诊断、治疗、梗死灶体积、病情轻重程度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依据。D-D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ⅩⅢ(FⅩⅢa)交联后再经纤维溶解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论是脑血栓形成还是栓子脱落,凝血/纤溶系统的失衡在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评价凝血/纤溶系统功能较为客观的指标D-D在判断血栓形成性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2]。本文对100例ACI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D-D水平进行测定,分析血浆D-D与ACI预后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选择 选择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科2007年1~12月住院首次发病的ACI患者100例,男70例,女30例,年龄42~78岁,平均58.8岁。选择的所有患者均除外急性心肌梗死、凝血功能异常、急性感染性疾病及肝肾疾病等。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部CT或MRI所证实。病情程度根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进行评分;脑梗死灶体积采用pullicino法进行计算,脑梗死灶体积(cm3)=长×宽×扫描阳性层厚/2。

  1.1.2 正常对照组的选择 均为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07年10月在职及离退休职工正常健康体检者,共计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为50~75岁,平均65.2岁。

  1.2 操作方法

  1.2.1 标本采集 全部研究对象均采取肘静脉血液2.0 ml,置于枸橼酸钠抗凝的试管中严格控制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为1∶9,及时离心(3000转/min,10 min)分离血浆,在2 h之内测定完毕。

  1.2.2 D-D水平测定 采用美国BACKEMAN-COULTER公司生产的ACL9000型血凝分析仪进行测定,试剂为美国BACKEMAN-COULTER公司提供的原装试剂。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SOP)进行操作。正常参考值为0~350 ng/ml。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并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所有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表1 ACI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浆D-D水平比较 表2 血浆D-D水平、梗死灶体积、病情轻重程度

  3 讨论

  从表1可以看出:ACI组的血浆D-D水平为(1856±315)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血浆D-D水平[(214±104)ng/ml],两组比较并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从表2可以看出:血浆D-D水平与梗死灶体积、病情轻重程度三者之间呈正相关,尤其是以梗死灶体积更为显著,并且三者之间均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ACI组的血浆D-D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血浆D-D水平,两组比较并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且ACI组的血浆D-D水平与梗死灶体积及病情轻重程度三者之间呈正相关,尤其是以血浆D-D水平和梗死灶体积更为显著。梗死灶体积小者血浆D-D水平均有所降低,病情程度较轻,预后均较好;梗死灶体积大者血浆D-D水平均明显升高且持续时间较久,病情程度较重,预后就差。其原因可能是由于ACI后脑组织损伤释放组织凝血因子以及颅内压升高,通过神经源性或激素性机制,激活凝血导致体内出现高凝低溶的失衡状态[4]。为调节这一失衡状态,机体出现代偿性的纤溶活化性增强,反映继发性的D-D随即升高。

  血浆D-D是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在凝血酶(thrombin)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单体(fibrin monomer,FM),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ⅩⅢa(FⅩⅢa)交联后再经纤溶酶(plasmin,PL)降解产生的特异性终末产物,是反映体内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理想指标[4]。血液中D-D的出现表明体内有纤维蛋白的形成和溶解,其水平增高反映了继发性纤溶活性的增强。通过检测血浆D-D水平的高低,对判定血栓形成及溶栓治疗均有重要意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血液的高凝状态以及凝血/纤溶系统的失衡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血浆D-D是纤溶系统活化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的分子标志物,血浆D-D水平的增高反映纤溶活性的增强,血浆D-D是观察纤溶效果最有价值的指标[5]。本组资料结果显示:ACI患者血浆D-D明显增高,反映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及继发纤溶亢进,机制可能是由于病灶周围血管痉挛引起的小栓塞,也可能与患者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PH)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引起体内高凝状态有关。

  血浆D-D是临床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梗死灶体积及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其简单易行,可操作性极强。因此,ACI患者血浆D-D水平可较直观地反映机体的凝血、纤溶状态和病情变化,有助于临床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和疗效及预后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王振义,李家增,原长耿.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第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 向强,文亮,李昆.不同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与预后关系研究.中国综合临床,2003,19(11):997-998.

  3 赵林渔,刘志伟,吴小来.D-二聚体定量测定的临床应用.江西医学检验杂志,2005,23(1):88.

  4 王元业,王峰,李林文,等.脑梗死患者血浆t-Pa活性、D-二聚体含量变化与临床意义.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3,3(1):70-71.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