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针刺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1-03-18 浏览次数:422次
作者:郭伟华 作者单位:中条山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山西 垣曲 043700
【关键词】 针刺;脑卒中;功能恢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至2007年在我院神内科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02例。所有的患者均符合: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协助组《脑卒中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和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全部病例经CT或MRI证实为急性脑卒中。
病例纳入标准:发病时间<7 d;首次发病;单侧卒中并有对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神志清楚且病情稳定者。
病例排除标准:(1)经检查证实有脑肿瘤、脑外伤、代谢障碍、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合并房颤者。(2)有严重的并发症,如严重的精神障碍,痴呆、合并有心、肝、肾、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3)语言理解有严重障碍者。(4)有关节病变严重影响肢体功能者。
2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药合治组103例,单纯药物组9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
1.2 治疗方法
针药合治组和单纯药物组使用药物相同。针药合治组在脑梗死48 h以后开始加用针刺治疗,脑出血在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5 d~7 d后开始针刺治疗。
针刺处方:取对侧运动区、双风池、患侧肩髃、曲池、合谷、外关、环跳、风市、阳陵泉、委中、三阴交、解溪。
操作方法:平刺对侧运动区,快速捻转2 min,休息5 min,重复2次。针刺双侧风池穴,针尖向喉结,进针1寸~1.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有酸胀麻的感觉,施术一分钟,不留针。其余穴位均取患侧,常规进针,捻转提插,使之得气。每日针刺一次,每次30 min,10 min行针一次,加强针威。或是分别在肩髃与外关、风市与解溪穴上连接G6805-A电针仪,选疏密波[3]频率2 Hz,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时间20 min,7 d为一疗程,三疗程后评定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
运动功能疗效评定选用Brunnstrom评价法[4],对每例患者在接受治疗前进行一次评定,针刺20次后进行第二次评定,针刺治疗中,间隔天数为3 d。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并量化计分。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治疗前针药合治组和单纯药物组上肢、手、下肢三个部位Brunnstrom记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针药合治组上肢、手、下肢3个部位Brunnstrom记分均明显提高(P<0.01);而单纯药物组上肢、手、下肢3个部位Brunnstrom记分均提高(P<0.05);组间比较显示,针药合治组上肢、手、下肢3个部位记分提高优于单纯药物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2)。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部位Brunnstrom评分比较(略)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P<0.01,﹡两组间比较P<0.01。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早期加入针刺治疗,其上肢、手、下肢的运动功能疗效评价明显提高(P<0.01),同时组间比较也优于单纯药物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脑卒中后,针药合用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肢体功能障碍的恢复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单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
3.1 传统医学对针刺的认识
中医认为针刺能使经气复生,可以疏通经络、调动气血、充沛偏枯之患肢,若经气畅通,气血调和,偏瘫肢体功能就可以恢复。
3.2 用现代医学观点认识针刺的作用机理
神经生理学观点认为:针刺对人体的各种作用,都必须在神经参与下完成,针刺穴位时,可以直接通过神经,将针刺信息传入脊髓,再传入大脑,经大脑皮层,脑干网状结构等高级中枢整合、调节后,再下传至效应器—肌肉和器官等。当患脑卒中时,锥体束受损,中枢的上运动神经元,不能将神经冲动下传到脊髓,再传到肌肉,但由于下运动神经元是正常的,针刺信息主要靠脊髓的反射中枢,将针刺信息整合后传入瘫痪肌肉,产生主动收缩。此时,针刺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则通过脊髓的初级运动中枢兴奋瘫痪肌肉,防止废用性肌萎缩。二则通过反复刺激,兴奋大脑的高级运动中枢,增进大脑间的相互联系,帮助恢复和重建正常的反射弧。反复刺激外周的感受器,可以不断将针刺信息传入中枢神经、兴奋脑细胞,同时可以调节五羟色胺和乙酰胆碱等其它神经递质的浓度和分布,对脑组织恢复生理平衡起调节作用,也可以使未受累的脑组织对病损脑组织功能产生代偿[5]。另外,实践也证明针刺风池等头部穴有扩张锥基底动脉的作用,针刺运动区可增加脑血流量,建立侧枝循环,从而改善病损脑组织的血氧供应,使受损神经元尽快恢复,达到肢体功能恢复的目的。
总之,加用针刺治疗脑卒中是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本组研究证明了早期针刺治疗脑卒中,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日常活动能力的提高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降低病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助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3]顾陈铎, 胡军, 蔡云彪, 等.电针刺激参数的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03,23(8):489.
[4]南登昆. 康复医学 [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4-166.
[5]胡永善. 肌电反馈电刺激对偏瘫后肌力恢复的疗程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4,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