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泌尿生殖系外科学》

女性早期腺性膀胱炎治疗方法探讨

发表时间:2009-11-05  浏览次数:617次

作者:胡恩平,燕东亮,叶印生,陶秀林,周 岩,刘 晟,章 雷,张海涛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泌尿外科,浙江台州 318000

【摘要】  目的 比较经尿道电切和保守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探讨女性早期腺性膀胱炎治疗方法。方法 80例女性早期腺性膀胱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经尿道电切治疗40例,保守治疗40例。随访12月,对症状缓解率及膀胱镜检查治愈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尿道电切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尿频、尿急缓解率分别为47.4%(18/38)和54.1%(20/37),血尿缓解率分别为81.0%(17/21)和75.0%(15/20),下腹胀痛缓解率分别为64%(16/25)和66.7%(18/27),膀胱镜检查治愈率分别为40.0%(16/40)和32.5%(13/40);两组均无癌变病例。结论 早期的女性腺性膀胱炎患者,就症状缓解而言,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效果相似。

【关键词】  女性;腺性膀胱炎;经尿道电切术

     经尿道电切术是腺性膀胱炎的重要治疗手段,然而女性早期腺性膀胱炎术后疗效并不乐观,为研究是否存在过度治疗,对2003年10月至2005年12月我院就诊的80例女性早期腺性膀胱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经尿道电切治疗与保守治疗,比较分析两组疗效及预后,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纳入标准:经膀胱黏膜病理活检证实为腺性膀胱炎,病变位于膀胱颈、三角区、输尿管口周围等,病灶局限,膀胱镜下小于1个视野,符合陈志强等[1]在国际上提出的早期腺性膀胱炎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弥漫性腺性膀胱炎,后期腺性膀胱炎包括广泛肠上皮化生型、乳头状瘤样型和肠腺瘤型,尿路结石,尿路畸形。

    80例女性早期腺性膀胱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经尿道电切组和保守治疗组,各40例,年龄(42.6±20.5)岁和(40.5±19.2)岁;病史(6.0±3.5)月和(6.4±2.6)月;临床表现:尿频尿急者38例和37例,血尿21例和20例,下腹胀痛25例和27例;尿常规有感染8例和10例;病变位于膀胱颈、三角区、输尿管口周围者34例和32例,位于底壁或侧壁6例和8例;膀胱镜检:黏膜粗糙、散在透明小囊泡样31例和33例,三角区水肿增厚9例和7例。

    1.2  治疗方法

    1.2.1  经尿道电切术  腰麻,采用美国ACMI 25.6Fr电切镜。电切功率为100-120W,电凝功率为60-80W,灌洗液为5%葡萄糖溶液,灌注压力为40cmH2O。膀胱内灌注量控制在100mL左右,切除病变及其周围2cm范围内黏膜,切除深度达浅肌层。

    1.2.2  保守治疗  采用左氧氟沙星片0.2g,2次/d,3-4周控制感染。伴下尿路刺激症者酌情选用酒石酸托特罗定、普鲁本辛、黄酮派酯、安定、异搏定等对症治疗,对膀胱内病灶未做特殊处理。

    1.2.3  症状判断标准  设6级评分法(表1)。表1  6级评分表

    过去1月有无下列症状没有偶尔少于半数大约半数多于半数几乎总是1. 排尿后2h内是否有再排尿感0123452. 排尿急迫0123453.下腹疼痛012345

    血尿:高倍镜检查红细胞计数,每高倍视野0-3个计0分,4-9个计1分,+计2分,2+计3分,3+计4分,4+计5分。

    总计分0分视为症状消失,计分减少2分及2分以上视为症状好转,计分减少0-1分视为症状无改变,计分增加视为症状加重。

    1.2.4  疗效评价  患者每3月复查膀胱镜并活检,1年后进行疗效评价:①治愈:症状消失,膀胱镜检病变消失;②好转:症状减轻,膀胱镜检病变减少;③未愈:症状无改变,膀胱镜检病变无改变;④加重:症状加重,膀胱镜检病变加重。①与②为缓解,③与④为无效。

    1.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P取0.05。

    2  结    果

    经χ2检验,两组病例在年龄、病史和症状上无统计学差异。随访12个月进行评估,两组中均无恶变病例(表2)。表2  治疗结果 经尿道电切组40例,术后尿常规检查镜下血尿4例,尿频尿急缓解率47.4%(18/38),血尿缓解率81.0%(17/21),下腹胀痛缓解率64.0%(16/25),膀胱镜检无明显异常16例,膀胱镜检查治愈率40.0%(16/40),12例病变范围稍减少,10例复发病变类型、范围与治疗前相似, 2例病变范围稍扩大伴有手术创面多发性小结石形成。

    保守治疗组40例,术后尿常规检查镜下血尿5例,尿频尿急缓解率54.1%(20/37),血尿缓解率75.0%(15/20),下腹胀痛缓解率66.7%(18/27),膀胱镜检13例病灶消失,膀胱镜检查治愈率32.5%(13/40),14例患者对症治疗后小滤泡数量明显减少,9例病变类型、范围与治疗前相似,3例病变范围稍扩大。

    经χ2检验,两组病例临床症状缓解率及膀胱镜检查治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    论

    随着腔内泌尿外科的发展及活检意识的增强,近年来,既往被长期诊断为尿道综合征的女性更多地被确诊为腺性膀胱炎,其病变特征与早期报道的典型腺性膀胱炎有一定区别。本组80例女性患者症状表现多不典型,主要为尿频、尿急、尿痛,下腹胀痛和血尿。膀胱镜下可见黏膜粗糙和散在小囊泡样病变,病变范围局限,非典型的乳头状瘤样病变。无膀胱容量降低、双侧输尿管返流或输尿管末端梗阻、肾盂脂肪堆积等表现。

    腺性膀胱炎属膀胱黏膜化生性病变,Vonlimbeck1887年首次描述,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了。慢性刺激因素,如感染、梗阻、物理刺激和化学致癌物等长期作用下致移行上皮化生为腺上皮,并分泌黏液达到自身保护目的。目前多认为腺性膀胱炎的发生属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2]。

    由于腺性膀胱炎有发展为腺癌的可能,有学者将其视为癌前病变,主张积极治疗,采取类似膀胱肿瘤的治疗方案,如经尿道电切、膀胱黏膜剥离、膀胱部分切除、甚至术后膀胱灌注化疗等[3]。这类方法对于病变严重者可以达到切除病灶,缓解症状,预防肿瘤发生的目的。对多数病例,国内大多数学者采用经尿道电切术,术后疗效报道不一[46]。el Moussaoui等[7]认为,腺性膀胱炎应采用药物治疗,发生并发症时可考虑手术。

    腺性膀胱炎的发生、发展及向腺癌的转化是个渐进的过程,从原发性膀胱腺癌发生学上看,腺性膀胱炎可分为早期和后期,并由陈志强等[1]首先在国际上提出分期概念。早期包括黏膜无显著改变型和慢性炎症型,仅表明慢性刺激的存在和下尿路动力学的异常[810],发病率高,在腺癌的发生学上意义不大。但若慢性刺激因素持续存在,则可发展为后期腺性膀胱炎,包括广泛肠上皮化生型、乳头状瘤样型和肠腺瘤型,在较短时间内存在恶变可能,应视作癌前病变。

    本组资料显示,在女性早期腺性膀胱炎中,电切治疗单纯针对局部病灶不能完全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且有可能使症状加重及复发。轻症患者宜采取保守治疗,下尿路刺激症状改善后,膀胱内病变甚至可向好的方向发展,滤泡样结构消失。就缓解症状而言,两种治疗方法无差异。对于早期的女性腺性膀胱炎患者,手术治疗并不比保守治疗优越,选择手术要慎重。手术适应证应该为乳头状瘤样型、滤泡水肿型和肠腺瘤样型等后期腺性膀胱炎。至于两种治疗的远期疗效和癌变率,有待长期观察。

【参考文献】[1]Chen ZQ, Lan RZ, Ye ZQ, et al. Analysis on pathogenesis of 50 cases of bladder proliferative lesions [J]. Huazhong Univ Sci Tech(Med Sci), 2003, 23(3):294296.

[2]Walther MM, Campbell WG, Obrien DP, et al. Cystitis cystica:an electron and immunofluorescence microscopic study [J]. J Urol, 1987, 137(4):764768.

[3]佟咸利,刘屹立,郭文川,等. 腺性膀胱炎(附30例报告) [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0, 21(5):285286.

[4]庄乾元,梅伟,管维,等. 腺性膀胱炎治疗分析(附89例报告) [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4, 25(10):686687.

[5]陈志强,叶章群,杨为民. 经尿道局部电切术治疗早期腺性膀胱炎疗效观察 [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4, 21(12):15491550.

[6]马彬,张涛,崔曙,等. 腺性膀胱炎的治疗(附33例报告) [J].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05, 10(1):4041.

[7]el Moussaoui A, Dakir M, Sarf I, et al. Cystitis cystica glandularis. A study of 2 cases [J]. Ann Urol (Paris), 1997, 31(4):195198.

[8]刘刚,鲁功成. 腺性膀胱炎 [J].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1997, 12(3):186188.

[9]陈敏,肖传国,曾甫清,等. 腺性膀胱炎尿动力学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J].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3, 18(6):344346.

[10]陈志强,马胜利,吴天棚,等. 腺性膀胱炎专题讨论 [J].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3, 18(1):606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