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30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03-01 浏览次数:416次
作者:白 维 作者单位:100036 北京,北京市第六医院
【摘要】 目的 观察应用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并发抑郁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服用氟西汀20mg qd,对照组30例不使用任何抗抑郁药治疗,前后行汉密尔顿抑郁表(HAMD)评定抑郁程度。结果 治疗后4周治疗组HAMD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氟西汀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状态。
【关键词】 氟西汀;脑卒中后抑郁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绝望及失眠等为主要表现。有研究表明,PSD发病率较高,约占23.0%~76.1%[1],且明显影响患者的康复速度,加重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本文作者应用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3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11月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60例。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脑卒中病史在1~6个月内,合并抑郁症状持续在2周以上,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Ⅱ-R)“脑器质性精神抑郁症状态的诊断标准”[3];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7项)≥18分者。发病前后有精神疾病、意识障碍、痴呆等影响表现者,或并发严重器质性疾病者不作为统计对象。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51~86岁,平均(62±3.5)岁;其中脑梗死21例,脑出血9例。对照组30例,平均(64±2.5)岁;其中脑梗死23例,脑出血7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疾病性质、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及活血化瘀药物,并配合康复锻炼。治疗组出现抑郁症状后加用氟西汀(美国礼来)20mg qd口服,连用4周;对照组不使用任何抗抑郁药物。
1.3 疗效评定
使用HAMD作为评定抑郁程度的标准,对所有PSD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末进行评定。HAMD 17项版本评定分级:8~16分为轻度抑郁;17~23 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评定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判定标准。所有的统计分析都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
治疗组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显著(P<0.01),HAMD-17评分变化见表1。表1 两组治疗前后HAMD-17评分比较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便秘4例,口干3例,恶心、纳差2 例,乏力2例,失眠1例,头晕、嗜睡各1例。
3 讨论
PSD的发生与患者受教育程度、卒中次数、卒中部位数呈正相关。与卒中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经济基础、家庭成员或社会成员的关爱程度呈负相关。左半球卒中者PSD发病率较右半球者要高。PSD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可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1)神经内分泌因素。卒中后脑组织病损致神经递质失衡,愉快中枢兴奋性下降,影响正常情感反应。(2)躯体神经功能缺损,而致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精神压力增大。(3)社会因素。如单位、家庭成员为其经济支持、关爱程度不够。总之,老年人PSD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SSRⅠ类药物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依从性较好,宜早期干预长期随访。近年来,氟西汀治疗急性脑卒中病抑郁症的作用已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认同,通过研究认为该药的作用机制为控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提高神经细胞突触间隙5-羟色胺浓度,阻断GABA系统对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释放的抑制作用,缓解抑郁症状。结果显示治疗组抑郁症状明显控制,于用药1~3周开始发挥作用,HAMD-17评分平均下降5~10分,而对照组无明显改善。不良反应观察: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尤其消化道症状明显,经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随用药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轻。
【参考文献】
1 龙洁,刘永珍,蔡卓基,等.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的研究.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34):145.
2 陈清棠.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8(6):38.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各类精神疾病临床诊断标准.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6,19(1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