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多排CT灌注成像与P53蛋白异常表达相关性研究
发表时间:2009-06-27 浏览次数:790次
作者:王小琴,钱农,潘昌杰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3 【摘要】 目的:探讨肺癌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与肺癌组织中P53基因异常表达的关系。方法:对40例肺肿块性病变进行CT Perfusion成像和P53表达的免疫组化染色(PCR法)检测P53基因表达程度,测定肿瘤组织的血流量(Blood Flow, 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isit Time ,MTT)。结果:P53蛋白阳性表达与肺癌组织的BF、BV及MTT之间有密切关系。结论:P53基因突变代表肺癌的生物学行为,癌基因检测结合CT Perfusion表现有助于肺癌早期诊断并更客观地评价其生物学行为、恶性程度和预后。
【关键词】 肺癌;CT灌注成像;P53蛋白
P53基因作为肿瘤的生物学标志物可估测肿瘤的恶性程度、判断肿瘤的预后,肺癌的CT增强程度与其血管生成程度有关,肿瘤血管生成是与肺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因素之一,微血管密度(MVD)直接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程度。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CT Perfusion成像探讨肺癌组织灌注程度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0例均为我院经CT检查和手术证实的肺占位性病变,其中肺癌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32岁~84岁,平均年龄56.7岁,其中小细胞肺癌5例,鳞Ca12例,腺癌8例,转移性肿瘤5例;10例良性病例中,男7例,女3例,年龄42岁~67岁,平均年龄51岁,肺炎3例,炎性假瘤7例。
1.2 检查方法
CT扫描设备为GELight Speed Ultra 8排螺旋CT机。患者平卧,先行常规CT平扫,确定肺肿瘤中心层面,扫描条件:电压120 kV,电流300 mA,层厚5 mm,螺距为0.625∶1,扫描野(FOV)40 cm, 然后以病灶中心层面为中心(选取肿瘤组织多,避免坏死液化区及空洞区)进行同层动态扫描,即CT Perfusion扫描,扫描方法:经肘静脉使用高压注射器快速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80 ml(300 mgI/ml),注射速度3 ml/s,扫描延迟时间5 s,扫描总时间60 s~70 s,共扫描100层,采用电影扫描技术,电压120 kV,电流80 mA,层厚5 mm,层间距0,扫描野(FOV):40 cm。
1.3 P53原位杂交
使用抗P53蛋白单抗D7试剂(美国MAXIM公司产品),采用免疫组化染色PCR法进行P53染色,以癌细胞核或(和)胞浆内出现棕褐色颗粒为阳性,分级以阳性细胞数≤25%为(-),26%~50%为(+),51%~75%为(++),>75%为(+++)。
1.4 CT Perfusion成像
选取CT灌注扫描的轴位图像,应用GE ADW4.0工作站上的Perfusion软件(去卷积算法)处理数据。以胸主动脉为输入动脉,肿瘤引流方向的椎静脉或头臂静脉为输出静脉,分别重建出肿瘤的血流量图(blood flow, BF)、血容量图(blood volume, BV)及平均通过时间图(mean transit time, MTT)。在各功能图上,计算出肺肿瘤的各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值(BF值),血容量值(BV值)及平均通过时间值(MTT值)。运用SPSS 10.0软件包,对各组参数值进行统计分析。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于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分布情况
30例肺癌组织中,P53阳性表达的小细胞癌3例(3/5,60%),鳞癌7例(7/12,68.3%),腺癌5例(5/8,62.5%),转移性肿瘤3例(3/5,60%),10例良性病变中,2例炎性假瘤P53蛋白表达阳性(2/8,25%),二组间阳性表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2.2 肺占位性病变CT Perfusion成像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见表1。表1 肺占位性病变CT perfusion成像与P53蛋白表达关系(略)注:与良性癌变比较,*P<0.01
3 讨论
3.1 肺癌与P53基因的关系与临床意义
P53基因是位于染色体17P13.1,长约16 Kb~20 Kb,含11个外显子,编码为53000的核糖核酸蛋白。它是非常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之一,对细胞的的分裂和增殖起负性调节作用,P53基因的突变则会刺激和促进细胞的异常生长,导致肿瘤的发生。在癌变早期阶段伴随着P53基因突变的发生,细胞增殖能力不断加强,细胞凋亡也随之增强,但增殖率永远大于病死率[1]。
P53蛋白的异常表达与P53基因突变有良好的相关性[2],因此免疫组化检测阳性即提示P53突变性P53基因的存在,P53基因的突变与丧失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Poter等[3]的研究表明,P53蛋白阳性结果仅限于恶性肿瘤细胞。而本研究中,良恶性肿瘤之间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但在10例良性病变中有2例炎性假瘤出现阳性结果,这可能与病变局部组织增生活跃有关。这也与临床上P53基因突变在组织变异和增生部位均可出现相一致。
检测P53基因可以对肺癌进行早期诊断及预防,对恶变前和恶变细胞中特异性基因改变的识别。可建立以校正这些损伤为基础的治疗和预防措施[4]。
3.2 CT perfusion在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意义
CT perfusion成像反映组织的微血管分布和血流灌注,提供组织器官血流动力学信息。肺肿瘤的CT灌注本质上反映了各种类型肺癌的血流特点与肿瘤内部的微血管密度情况,因此有利于肺肿瘤的分型诊断,肺肿瘤的微血管构成包括三部分:一是宿主血管: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血管;二是微血管密度:肿瘤新生血管情况是评价肿瘤生长、转移、良恶性及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三是微血管自身的结构决定肺癌的弥散功能,即对比剂通过血管弥散到肿瘤间质内的速度和程度。本组病例小细胞未分化癌的恶性程度最高。BV、BF值均有显著增加,由于肺腺癌的血管密集度低于鳞癌,因此腺癌的BV、BF均低于肺鳞癌,而转移性肿瘤由于血管密集度低等情况,其BV、BF明显低于原发性肺肿瘤。肺的良性病变如本组的炎症(炎性假瘤),由于血管的部分再生,BV、BF较肿瘤相对低,但鉴别意义不大,此时可从病变的影像学和病变周围情况进行鉴别诊断。
3.3 P53与CT perfusion在肺癌肿瘤中的相互关系
肺癌细胞若分化好,异常生长程度轻,异形性和异质性低,肿瘤微血管密度低,因此P53基因表达往往呈阴性。Perfusion成像显示BV、BF值低;肺癌细胞分化差,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病灶境界不清,P53基因多呈阴性表达,同时由于微血管密度高BV、BF以及MTT均较高。由此可以看出P53基因表达与微血管密切相关,这也与以往研究认为的P53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之间的密切关系相符合。
总之,随着多排螺旋CT的更广泛应用,以及对P53基因研究的更进一步深入,其临床应用价值会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GrasKraupp B,RuttkayNedecky B,Mullauer L,et al.Inherent increase of apoptosis in liver tumors;Implication for carcinogenesis and tumor regressiong[J].Hepatology,1997,25(4):906.
[2]Brambilla E,Cazzeris,Moro D,et al.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of P53 in human lung carcinomas[J].Am J Pathol,1993,143(1):199210.
[3]刘晓杰,张卫星,高桂芬.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P53蛋白异常表达关系的研究[J].中国肺癌杂志,2002,5(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