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肺持续低压吹氧对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2-10-17 浏览次数:970次
【摘要】 目的 探讨在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肺持续吹氧对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方法 选择住院择期开胸手术治疗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肺的支气管导管直接开口于空气中,观察组在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肺持续吹入氧气,分别于单肺通气前(T1)、通气后30 min(T2)、60 min(T3)以及关胸双肺通气30 min(T4)做血气分析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值)。结果 在T2 和T3时间点,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2时观察组的Qs/Q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持续吹入氧气有助于提高动脉的血氧分压,降低肺内分流率和低氧血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 肺通气;非通气侧肺;血氧分压;肺内分流率
随着胸心外科的发展以及胸腔镜和微创手术的出现和推广,单肺通气(one lung ventilation,OLV)成为术中最常用的通气方法而被临床广泛使用。但是,在OLV期间,因OLV可使术侧肺萎陷,OLV期间非通气侧肺仍被血液灌注,由此导致的肺内分流率(Qs/Qt)增加,从而引发低氧血症的发生至今仍是限制OLV应用的重要问题[1]。因此,为研究在OLV期间如何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对症处理措施从而纠正低氧血症和减少肺内分流,我们考察了对胸科手术患者单肺通气时予以非通气侧肺持续的低流量吹入氧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于我院住院并择期开胸手术治疗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38~69岁,平均年龄46.5岁;体重45~78 kg;ASAⅠ~Ⅱ级。所有患者排除术前合并有严重心血管、肝、肾疾病,且无肺功能中度以上异常和中度以上贫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在OLV期间非通气侧肺的支气管导管直接开口于空气中,观察组在OLV期间非通气侧肺持续吹入氧气,5 L/min。2组性别比、年龄、疾病状态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麻醉处理
所有患者术前30 min肌内注射苯巴比妥0.1 g,阿托品0.5 mg。建立静脉通道后,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5 mg/kg、芬太尼4 μg/kg、丙泊酚1.5 mg/kg以及阿曲库铵0.5 mg/kg快速诱导麻醉后插入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F35~39),确认位置正确后行机械通气,呼吸频率为12 次/min,潮气量(VT)10 ml/kg,吸入氧浓度为100%。经微量泵持续泵注丙泊酚5~6 mg?kg-1?h-1、芬太尼5~6 μg?kg-1?h-1以及阿曲库铵0.5~0.6 mg?kg-1?h-1维持麻醉。手术进胸时行OLV,呼吸频率调整为12~14次/min,以双肺通气时的VT为标准,调节VT以维持呼气末CO2分压在35~45 mm Hg(1 mm Hg=0.133 kPa)。
1.3 术中监测指标
所有患者分别于OLV前(T1)、通气后30 min(T2)、60 min(T3)以及关胸双肺通气30 min(T4)监测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并计算Qs/Qt值[2]。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OLV前(T1)比较,OLV后,2组患者的PaO2均显著降低(P<0.05),在T2 和T3时间点,观察组患者的PaO2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OLV后,2组患者的Qs/Qt值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在T2时间点显著降低(P<0.05)。PaCO2与T1时间点比较及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2组各项监测参数比较
3 讨论
在胸外科手术中,应用双腔支气管导管行OLV,不仅可以为健侧肺提供保护,而且可为胸腔内的手术操作创造一个理想的术野空间。但是,当在进行OLV时,很容易造成双侧肺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衡从而诱发低氧血症[3]。因为,在进行开胸手术时,开胸侧肺发生萎陷,肺泡通气量明显降低,但是血流量并未发生减少,因而就导致了通气/血流比值(V/Q)降低而诱发肺内分流。而若在开胸时行单肺通气,特别是在患者取侧卧位时,非开胸侧肺受到本身体重以及纵膈的压迫的影响而导致通气不良,同样易造成V/Q降低,肺内分流的情况发生,进而导致动脉血氧分压下降,患者出现低氧血症。因此,在临床开胸手术时,OLV期间,如何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治低氧血症的发生,越来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目前为止,临床上常用的防治低氧血症的方法主要包括:提高FiO2,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高频通气(HFV)和上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等[4]。
本研究中,我们考察了在OLV期间对非通气侧肺持续地吹入氧气对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与实施OLA气前(T1)比较,在OLV后,2组患者的PaO2均显著降低,但是在OLV 30 min和60 min后,非通气侧吹氧的观察组患者的PaO2值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实施OLV后,2组患者的Qs/Qt值均显著升高,但是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在OLV 30 min时间点的Qs/Qt值显著降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结果均表明,在OLV时对非通气侧肺持续低流量的吹入氧气可显著提高OLV期间的氧分压,同时降低肺内的分流。其可能的原因为对非通气侧肺持续低流量的吹入氧气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张上侧肺,从而保持上侧肺的气道开放,同时可增加非通气侧肺泡内的氧浓度,因而使得流向非通气侧的血流得到有效的氧合,V/Q比值趋于平衡,氧分压增加和Qs/Qt值降低。且在本研究中,对患者的非通气侧适度的持续气道吹入氧气未发生肺膨胀,对手术的操作也未见明显影响。
综上所述,临床中为了防止在OLV中低氧血症的发生,在确定气管内双腔导管位置正确的前提下,在OLV期间对非通气侧肺持续地吹入氧气,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血氧分压,减少肺内分流,明显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在提高手术的安全性的同时而对手术操作不产生明显不利影响,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文粤,李长科,万震威.减少非通气侧肺血流在单肺通气期间对肺内分流和血气的影响.中外医学研究,2010,8:16-17.
2 魏福生,马龙先,贾彩焕.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肺持续给氧对氧合及肺内分流的影响.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87-89.
3 陈碧岚,刘子贵,樊理华.单肺通气期间增加吸入氧浓度对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浙江医学,2005,27:376-377.
4 陈仲群,温凤金.不同单肺通气模式对肺内分流及氧合的影响.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576-1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