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内科学其他学科》

辨证论治多囊肾

发表时间:2012-07-25  浏览次数:650次

  作者:黄俊武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肾内科 萍乡 337055

  【关键词】 多囊肾 辨证论治 中医疗法

  多囊肾(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AD)是肾脏的皮质和髓质出现无数囊肿的一种遗传性疾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RPDK),又称成人型多囊肾,占终末期肾病的第三位。该病在幼年已存在,随年龄增长发展,约 50%患者会因囊肿肿大压迫肾实质造成肾脏逐渐丧失功能,终末期尿毒症患者约10%由ADPKD引起。多囊肾属中医“积聚”、“腰痛”、“尿血”范畴。以慢性肾功能不全表现时可按中医“关格”、“肾风”、“溺毒”、“肾劳”等辨证治疗。

  1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先天不足,肾精亏损,肾气虚而致。肾气内虚,一则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内壅;二则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阻,水瘀交结,发为积聚。患者由于劳倦太过,伤及脾气,气虚不摄,加之瘀血内阻,常致尿血。脾肾俱虚,调养不当致浊邪内停,肾开阖失司,当泄不泄,湿浊内停,而成危重之候。

  1.1 瘀阻肾络 本病之瘀病位在肾,病机有二:一为因虚致瘀,由于肾气不足,五脏气虚,推动无力,气血运行不畅,因虚致瘀。二为因湿阻痰凝而瘀,尤其是疾病后期,邪浊内阻是导致肾络瘀阻的主要原因。由于瘀阻肾络,致瘀阻肾络,致血不循经,血溢络外,故患者常有尿血表现。

  1.2 脾肾两虚,水湿、湿浊内停 肾虚不能温养脾气,加之劳倦起居失宜,脾肾两虚,脾失运化,肾失气化开阖。水湿、湿浊内停故患者多有腰痛腰酸,腹部肿胀,晚期还表现湿浊困脾之证。

  1.3 正虚邪实 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早期以肾气肾精虚损为主,邪实主要为水湿、血瘀,邪实表现多不突出。中期多虚实夹杂,正虚以脾肾双虚为特征,邪实主要为痰湿、血瘀,晚期则阴阳俱虚,瘀血湿浊邪实表现突出。

  2 辨证治疗

  2.1 脾肾阳虚,湿瘀互阻 症见面色白光白,畏寒肢冷,腹有肿块拒按,尿少水肿,便溏纳差,舌淡暗有瘀点,苔白滑或白腻,脉沉迟无力。治宜温阳活血利水。方用济生肾气汤加减。熟地12g,山药、川牛膝、怀牛膝各15g,山萸肉、丹皮、红花、肉桂、制附片各10g,泽泻、茯苓各20g,车前子30g,王不留行、益母草各20g,砂仁(后下)6g,炮山甲(先煎)15g,水煎服。

  2.2 肝肾阴虚 症见五心烦热,腰膝酸痛,头晕耳鸣,面色潮红,双目干涩,盗汗,尿中带血,胁肋及小腹胀痛,或触到痞块,口苦咽干,便秘,舌红、苔黄而干,脉细数而弦。治宜滋养肝肾。方用麻菊地黄汤加减。天麻、杭菊花、丹皮各12g,白芍30g,川牛膝、怀牛膝、生地、山药、泽泻各15g,山萸肉10g,茯苓20g,石决明30g,夏枯草15g,益母草、丹参各20g,水煎服。

  2.3 血络痹阻 症见腰痛,状如针刺,痛有定处,尿中带血,头目眩晕,面或唇紫暗,舌有瘀斑或瘀点,脉细涩或弦涩。治宜活血通络。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尾12g,生地15g,川芎、桃仁、红花、枳壳、柴胡各10g,赤芍、川怀、牛膝各15g,白芍、白茅根各30g,水煎服。

  2.4 湿热蕴结下焦 症见腰酸痛,肉眼或镜下血尿,腹部胀闷不适或按之痞块,肿而不坚,纳食减少。恶心呕吐,胸脘痞闷,眼睑或下肢浮肿,大便干结,苔黄腻,脉滑数,尿频、急、痛。治宜清利湿热。方用八正散加减。通草3g、灯芯草2g,车前子、扁蓄、瞿麦各15g,制大黄12g,栀子、生甘草梢各10g,滑石30g(包煎),广木香10g,川牛膝、怀牛膝、泽兰叶各15g,水煎服。

  2.5 湿热中阻 症见呕恶频频纳呆食减,面色萎黄无华,乏力腰酸,心悸,大便偏干,尿少水肿,腹内有块,口苦口黏,头目眩晕,皮肤瘙痒,舌红、苔黄腻而干,脉滑数无力。治宜清化湿热,活血通络,兼气阴双补。方用黄连温胆汤、当归芍药散、生脉饮加减。黄连、姜半夏、陈皮、川芎、白术、麦冬、五味子各10g,竹茹、当归尾、鸡内金各12g,茯苓20g,枳实、赤芍、泽泻各12g,西洋参(另煎兑入)6g,生甘草3g,生姜5片,制大黄15g,水煎服。

  多囊肾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重在早期发现及延缓肾功能衰竭的进展。笔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医药,在降压、提高免疫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较好效果,结合中药灌肠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肾功能。对于尿路感染及血尿,结合中医辨证治疗也有很好的疗效。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