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隔离症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发表时间:2011-07-14 浏览次数:601次
作者:孙永辉,李保庆,刘俊峰,姜涛,张葆勋 作者单位:050011 石家庄市,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
【摘要】 目的 探讨肺隔离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3例肺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治疗肺隔离症患者23例,7例术前强化CT发现异常血管影而确诊,叶内型18例,叶外型5例,肺叶切除18例,隔离肺切除5例。结论 CT增强扫描是诊断肺隔离症的主要方法,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关键词】 肺隔离症,诊断,外科治疗
肺隔离症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发育异常,亦称有异常动脉的肺囊肿症[1]。乃因部分胚胎肺组织与正常的肺组织隔离开,其血液由主动脉直接分出的动脉供应,同时该部肺内伴有肺囊肿的改变。根据有无完整的脏层胸膜与正常肺组织分界,解剖学上分为叶内型和叶外型。本病误诊率高,我科1997年7月至2007年9月共收治肺隔离症23例,经手术治疗效果满意。临床资料回顾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3例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34.3岁。有反复咳嗽、发热、咳痰病史11例,伴咯血5例,胸痛3例,无症状表现4例。病变位于左肺下叶14例,右肺下叶9例。叶内型18例,叶外型5例。影像学检查:全部病例均行X线片和CT平扫检查。病变位于下肺后基底段15例,内基底段6例,外基底段2例。正位胸片:10例主要表现团块状、结节状,密度均匀,边界清楚;6例为囊性空腔影,其中4例可见液平,5例为斑片状高或浅淡密度影,形状不规则,2例呈三角形影。侧位片:肿块多位于肺门后下方、心后区、脊柱旁或近膈面。CT平扫: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的实性肿块10例,斑片状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肿块7例,呈囊性空腔6例,4例可见液气平或见其内有多囊性分隔,囊腔影周围可有小斑片状炎性浸润灶,部分肿块内见钙化影。全组7例行增强扫描,7例病变内均见明确异常血管影交通。术前诊断:确诊7例,误诊16例,误诊为肺癌8例、肺囊肿并感染4例、慢性肺脓肿2例、纵隔肿瘤及膈肌肿瘤各1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均行手术切除治疗。采取双腔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术中首先寻找处理异常血管。分离粘连时需防止异常血管破裂出血,尤其是处理下肺韧带时更要小心,防止异常血管损伤退缩回腹腔或纵隔内,造成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全组病例术中均发现异常供血动脉,19例起源于胸主动脉,4例来自腹主动脉。血管直径0.3~0.8 cm不等,1例上下肺静脉共干畸形,1例隔离肺组织有瘘管与食管交通。手术行左肺下叶切除11例,右肺下叶切除7例,隔离肺切除5例。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2例并发胸腔积液经穿刺抽液治愈,肺不张1例,经纤支镜吸痰后治愈,其余病例均无并发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1年,全部患者无发热、咳嗽、咳痰及咯血,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3 讨论
肺隔离症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占先天畸形的0.15%~6.4%[2]。Rokitansky和Rektorzik于1861年同时报道本症[3],1946年Pryce报告叶内型肺隔离症,首次使用此名称。Pryce等提出的定义已广为接受:肺隔离症是部分肺实质与气道连接不完全或不相连,由来自主动脉或其分支的畸形动脉供血,分为两型:常见的叶内型(ILS)和少见的叶外型(ELS)。叶内型的隔离肺组织位于正常肺实质内,有脏层胸膜包裹;叶外型隔离肺组织与其他肺组织完全分隔,单独拥有脏层胸膜。肺隔离症不同于附加肺叶,后者是由于脏层胸膜反折使之与其他肺组织分离,但存在正常支气管树相连[4]。
临床上,与支气管不相通的肺隔离症常无症状,多在查体拍胸片时偶然发现。与支气管相通者将导致感染而出现发热、胸痛、咳嗽、咯血或血性脓痰。经抗生素治疗症状能暂时缓解,但常反复发作。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常不易与其他肺部感染疾病如:肺炎、肺脓肿、肺囊肿等鉴别。因此本病误诊率较高,本组中误诊率为69.6%(16/23)。
胸部X线检查是最基本诊断方法,但难以确诊肺隔离症。根据X线表现分为囊肿型和肿块型[5]。囊肿型可见下叶肺基底段内有单个或多发的圆形、卵圆形等囊性病变阴影,正位上邻近心膈面,侧位上靠近脊柱,与支气管相通时囊内有液平,囊壁厚薄不等,周围可有炎症浸润。与支气管不相通者,囊肿边缘光滑,周围肺野清晰。肿块型可为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分叶状团块,边界清楚。CT影像上肺隔离症是与纵隔、横膈有较宽接触面的三角形或肺叶形状影像,影像内可见CT值较高的树枝状影象,应考虑为异常动脉分支,如果扫描层面恰在主动脉分出异常动脉平面,增强后异常动脉可以显示分支。异常动脉大小一般为5~20 mm。肺隔离症既可以是均匀的实性影像,也可在实性影像内伴空腔影像,如果在CT影像上明确显示异常动脉时可以确诊为肺隔离症[6]。本组7例患者行增强扫描,均见异常血管影像而确诊,术前诊断与术后诊断相符。该检查已成为诊断肺隔离症的主要诊断方法,薄层扫描或三维重建更有助于发现异常血管[7]。胸部MRI有多平面成像能力和血管流空效应,不用造影剂可显示供血动脉和回流静脉系统,经验表明,MRI可代替血管造影来显示异常血管,为手术治疗提供解剖信息[8]。动脉造影能清楚显示异常动脉而明确诊断,缺点是有创伤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本病常引起肺部反复感染,并有咯血甚至大咯血,且产生左向右的血液分流,因而患者随年龄增长而症状逐渐加重,叶外型常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部分病例难与肺癌鉴别,故肺隔离症一旦确诊,应积极手术治疗[9],清除隔离肺叶中左向右分流,预防治疗病变部位感染和癌变。叶内型行肺叶切除术,叶外型行隔离肺组织切除。手术时应注意:(1)麻醉采取双腔气管插管,既防止病肺脓性分泌物流到对侧支气管,又可在分离粘连时,单肺通气,便于手术操作。(2) 术中异常血管的处理应格外小心谨慎[10]。异常血管一般来自胸主动脉或腹主动脉,变异较大,手术中需仔细解剖。血管直径较粗、肌层薄、弹力纤维发育差且常伴有动脉硬化,易破碎而发生大出血。分离血管时不必剥离太光,应连带周围少量结缔组织。结扎血管时先以粗丝线结扎,再以细丝线贯穿缝合。打结过松容易滑脱,线结过紧容易割裂血管壁引起术中和术后出血,术者应掌握适度。异常血管一旦破裂出血,处理非常棘手,重在预防。(3) 术中注意有无合并畸形。肺隔离症常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本组1例患者合并上下肺静脉共干畸形,提示行肺叶切除时要考虑到静脉回流畸形的可能,如术中处理肺静脉时不仔细,未能确认畸形情况,将共干静脉不慎结扎,可导致余肺梗死。隔离肺有时与食管、胃肠道或肝脏有瘘管交通,术中应仔细辨认和妥善处理。本组1例病肺与食管有瘘管交通,小心分离,切除瘘管,分层缝合食管粘膜及肌层,纵隔胸膜包盖加固,术后延长禁食时间,患者恢复顺利。
肺感染疾病需手术治疗时,尤其是肺下叶后内基底段病变,术前、术中应想到本病可能,提高术前确诊率,手术时注意探查,在解剖下肺韧带及胸腔粘连带时,先用手指触摸有无血管搏动,然后再解剖分离,操作轻柔,警惕多根异常供血动脉存在以及合并畸形,将有助于术者得心应手处理本病。
【参考文献】
1 黄孝迈主编.现代胸外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8081.
2 郭兰敏,苏应衡主编.实用胸部外科手术学.第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20521.
3 Kim HJ,Kim JH,Chung SK,et al.Coexistent intralobar and extralobar pulmonary sequestration:imaging finds.Am J Roentgenol,1993,160:1199.
4 Carter R.Pulmonary sequestration.Ann Thorac Surg,1969,7:68.
5 罗慰慈主编.现代呼吸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10441045.
6 李铁一主编.胸部疾病CT诊断.第1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128129.
7 Franco J,Aliaga R,Domingo ML,et al.Diagnosis of pulmonary sequestration by spirl ct angiography.Thorax,1998,53:10881089.
8 周乃康,崔忠厚,王芳泽主编.胸外科疾病病案分析.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256.
9 王化生主编.当代胸部外科实用手术学.第1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60163.
10 孙玉鹗主编.手术学全集:胸外科卷.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