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应用托吡酯治疗Meige综合征
发表时间:2010-09-27 浏览次数:1157次
作者:刘光健, 何国厚, 王云甫 (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神经内科,湖北 十堰 442000)
[关键词] Meige综合征;托吡酯;疗效;安全性
Meige综合征又称特发性眼睑-口下颌痉挛综合征。临床上对本病的治疗较为棘手,常规药物治疗效果多不理想。而对痉挛肌肉注射A型肉毒毒素的方法,费用多、痛苦大,疗效持续时间短,且仍有一部分病例无效。现对我院近5年来常规治疗无效,经联合应用托吡酯治疗的16例患者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来源于2001年3月~2005年3月本院神经科门诊及病房诊断且经联合应用托吡酯治疗的患者。男9例,女7例;年龄35~78岁,平均58岁;病程5月~8年,平均(22±4)月;均呈慢性进展过程;无明显职业特点。
1.1.2 临床表现:①眼睑痉挛,本组10例表现为眼轮匝肌、前额部肌肉阵发性痉挛性收缩,致挤眼、皱眉、睁眼困难;②口-下颌肌张力障碍,本组10例表现为口周肌肉阵发性痉挛,致口角牵缩、张口噘嘴、缩舌咀嚼;③颈部、咽部不自主运动,本组3例表现为颈后仰,2例合并痉挛性发音障碍。1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眼睛刺激感、发干和畏光。7例伴睡眠障碍、情绪低落等抑郁症状。
1.1.3 特殊检查:所有患者均行K-F环、铜兰蛋白、头颅CT及/或MRI检查,除5例发现基底节区有多发性腔隙梗死外,余均正常。6例患者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均出现瞬目反射阈值降低、瞬目反射频率增加、R1(单突触反射)和R2(多突触反射)波幅明显增高。
1.2 入选标准
①诊断标准:眼睑痉挛及/或口面部肌肉对称性不规则收缩,精神紧张、阅读及注视时加重,睡眠时消失,不同程度出现Tricks现象[1];②排除肝豆状核变性、重症肌无力、老年性眼睑下垂、开眼失明、面肌痉挛、口舌运动障碍;③常规药物(氟哌定醇+安坦+氯硝安定)治疗1月无效。符合上述标准的16例患者,根据Marsdan分型[2]确定为:Ⅰ型6例,Ⅱ型4例,Ⅲ型6例。
1.3 治疗方法
入组患者均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托吡酯,首剂25 mg/d,4周后逐渐加量至75 mg,2次/天。
1.4 疗效判断标准
完全缓解:Ⅱ~Ⅳ级降低至0级;明显缓解:Ⅱ~Ⅳ级降至Ⅰ~Ⅱ级;部分缓解:Ⅳ级降低至Ⅲ级[3~4]。
2 结果
2.1 疗效
加用托吡酯治疗1月后,按Scott标准[3]重新对痉挛程度进行分级及疗效评定,结果见表1。
表1 Meige综合征患者分型及治疗前后Scott分级(略)
注:*为无效病例。
2.2 不良反应
加用托吡酯后6例出现嗜睡,3例出现神经质样反应,13例不同程度出现双下肢无力,但均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4周后逐渐消失。
2.3 随访结果
13例有效病例中,有9例患者完成了6~18月随访,坚持服药2~13月,停药后1月复发2例,停药后3月复发3例,停药后6月复发4例。
3 讨论
Meige综合征是由法国学者Yenry Meige于1910年首先描述,表现为眼、面、喉部肌肉不规则痉挛收缩的多动症候群。其临床特征为眼、口、面、舌、喉肌群对称性不规则性收缩,持续数秒到数分钟, 常连续痉挛收缩10~20次,间歇数秒或数分钟又可重复发作 。多为中老年患者,隐匿性起病。早期为眨眼增多或保持睁眼困难,通常在1~2年内发展为眼睑痉挛性闭合,同时或随后出现口、面、舌及/或咽喉部肌群对称性不规则收缩。
Meige综合征的神经生化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是基底节损害,导致神经递质平衡失调所致[1] 。Tolosa与Casey等人认为与黑质-纹状体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机能低下致多巴胺受体超敏或多巴胺递质失调、胆碱能作用增强有关。常规药物用于Meige综合征的治疗,常无满意效果[5~6]。而对痉挛肌肉注射肉毒毒素A的方法,费用多、痛苦大,疗效持续时间短,且仍有一部分病例无效。本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1月无效后再联合应用托吡酯,初显效果。其中MarsdanⅠ型完全缓解1例,明显缓解4例,无效1例;MarsdanⅡ型完全缓解1例,明显缓解3例;MarsdanⅢ型完全缓解1例,明显缓解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是81.25%。对眼睑痉挛的治疗效果较明显。治疗1周后,部分患者自觉眼轮匝肌痉挛收缩减轻,3~4周症状明显减轻,睁眼已不觉费力。完成随访的9例患者,停药后2~6月均出现症状反复。不良反应主要是部分患者出现嗜睡、乏力、少数患者出现神经质样反应等,均在4周药物加量停止后逐渐消失。托吡酯是一种新型神经阻滞剂,机制包括[7]:①通过阻断钠离子通道,抑制持续反复的放电;②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A受体的活性,增强氨基丁酸介导的抑制性神经传递作用;③通过阻断谷氨酸受体亚型合非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阻断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神经传递作用; ④调节钙离子通道。合并应用托吡酯治疗Meige综合征,其机制可能为托吡酯作用于运动神经,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从而产生运动神经末梢神经递质的阻断和突触前膜乙酰胆碱释放的抑制,同时也与托吡酯增强中枢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突触后抑制有关。
氟哌定醇、安坦和氯硝安定是最常用的抗肌张力障碍药物,对多数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疗效不满意,尤其是单独使用时。所以我们在应用以上药物无效的基础上配合应用托吡酯,初显治疗效果。由于所观察病例数有限,确凿疗效尚需大宗病例进一步研究后方能阐明。
[参 考 文 献]
[1] Elston JS.Long-term results of idiopathic blepharospasm with botulinum toxin injections[J].Br J Ophthalmol,1987,71(9):664-668.
[2] Marsden CD.Blepharospasm-oromandibular dystonia syndrome (Brueghel's syndrome). A variant of adult-onset torsion dystonia?[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1976, 39(12):1204-1209.
[3] Scott AB,Kennedy RA,Stubbs HA.Botulinum A toxin injection as a treatment for blepharospasm[J].Arch Ophthalmol,1985,103(3):347-350.
[4] Jankovic J,Hallett M.Therapy of botulinum toxin[M].New York:Marcel Dekker,1994,353-359.
[5] Schantz EJ, Johnson EA..Properties and use of botulinum toxin and other microbial neurotoxins in medicine[J].Microbiol Rev,1992,56(1):80-99.
[6] TTASAAN.Assessment: the clinical usefulness of botulinum toxin-A in treating neurologic disorders. Report of the Therapeutics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J].Neurology,1990,40(9):1 332-1 336.
[7] Glauser TA.Topiramate[J].Epilepsia,1999,40(Suppl5):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