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例小儿体外循环安全管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0-06-23 浏览次数:571次
作者:刘连波 作者单位:泰安市儿童医院小儿心胸外科,山东 泰安 271000
【关键词】 小儿 体外循环
随着心脏手术的广泛开展,小儿心脏直视手术日益增加。小儿体外循环过程需更适合其生理状况,这对于提高心脏手术的成功率及手术后恢复均具有重要意义。我院自2005年3月至2006年10月成功实施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手术78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48例,女30例,体重6.5~25 kg,年龄7月~8岁,其中TOF6例,VSD 24例,VSD合并肺高压12例,ASD 21例,PS 8例,PDA 4例,PDA合并肺高压3例。
1.2 体外循环方法 采用浅、中、深低体温灌注68例,常温不停跳10例,全组均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应用StrkertII型人工心肺机、西京鼓泡式氧和器、Medtronic膜肺并选用相应的循环管道。预充液为乳酸林格氏液、红细胞、血浆、20%白蛋白并辅加甘露醇、5%NaHCO3、甲强龙、抑肽酶、抗生素等,每100 ml血浆加5毫克肝素,每100ml晶体加2毫克肝素。18例重症患儿应用进口膜肺及改良超滤,心肌保护采用4:1含冷血停跳液。其它均采用4℃高钾晶体液,10~15 ml/kg/min,每30分钟复灌一次半量,心肌表面覆盖冰泥。
1.3 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为25~128 min,阻断时间为0~48 min 。自动复跳64例,电击复跳4例。转流过程平稳,血气在正常范围,尿量每小时>1ml/kg,超滤量150~300 ml不等,无意外发生。深低体温体外循环的手术在降温阶段应用pH稳态管理血气达到更好的脑保护作用[1]。
2 讨论
2.1 小儿有体重轻、表面积相对大、血容量小等特点[2],因此在满足灌注流量的前提下尽量选用预充量小的氧和器,以便维持合理的红细胞压积及胶体渗透压,包括术前也应保证机体的进出平衡。
2.2 灌注过程中前并行至全流量、全流量至后并行及降复温过程应均匀平稳,尽量减少机体的应激反应,并及时检查血气维持氧分压及酸、碱、电解质平衡[3]。
2.3 虽然小儿灌注流量相对成人要高,但保持平均压在30~60mmHg即可,过高的灌流量和灌注压力会加重对红细胞的破坏,并易引起组织水肿,在体温下降时还应适当下调。
2.4 对重症患儿应用改良超滤有利于小儿术后排除体内多余水分,有效减轻炎性介质对机体的反应。术后维持Hct在30%以上促进了各器官的功能恢复,减少了输血量。
2.5 预充甲强龙及抑肽酶可减轻CPB对机体的炎症反应,加强了血液保护对重症患儿尤为重要。
总之,完善的术前准备、合理的预充液配置、良好的心肌保护、改良超滤的应用是提高CPB质量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王顺民,苏肇伉,徐志伟,等.深低温停循环降温期血气管理对婴儿脑保护的研究[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1,22:219-221.
[2] 李佳春,李功宋. 体外循环灌注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279-383.
[3] 刘先义,魏晓东,陈明森,等.体外循环期间颈静脉血氧饱和度变化的观察[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5,1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