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瑞克林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0-08-27 浏览次数:428次
作者:姚建华 宋春伶 杨鑫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吉林 长春 130041
【关键词】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尤瑞克林 治疗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由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起病凶险,致死率及病死率高〔1,2〕。既往对于发病已超过溶栓时间窗的TOBS患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脑保护等综合治疗,但临床疗效差,预后不佳。尤瑞克林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能将激肽原转化为激肽和血管舒张素,舒张动脉,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脑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延缓脑梗死的扩展,改善梗死引起的脑组织葡萄糖和氧摄取代谢。我院应用尤瑞克林治疗30例TOBS患者,并与传统治疗方法进行对照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8年6月,根据1980年全国第二界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并经过头部CT或头部MRI证实为TOBS患者60例,随机分为尤瑞克林治疗组及对照组。尤瑞克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5~74岁,平均61.2岁;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46~72岁,平均63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入院时的病情程度(按脑卒中神经功能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3〕),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在发病2 d之内(已超过溶栓时间窗),两组均采用常规改善循环药物及降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尤瑞克林治疗组加用尤瑞克林0.15 PNA单位加入0.9%的生理盐水中静点,30 min静点结束,1次/d,连用14 d。治疗前后行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测定凝血常规、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1.3 评分及疗效标准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采用中国卒中评分量表和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年会通过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尤瑞克林治疗组:基本治愈4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6例,恶化1例,有效率76.6%;对照组:基本治愈2例,显效6例,有效9例,无效11例,恶化2例,有效率56.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尤瑞克林治疗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3.23±2.72,治疗后为5.93±3.59;对照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2.03±4.08,治疗后为7.9±5.69。治疗前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副反应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常规、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
3 讨 论
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椎基底血管病变,以脑干损害为主,常伴有丘脑、枕叶、颞叶内侧甚至小脑上部等处的缺血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国内报道占脑梗死的4.5%~5%〔4〕,国外报道占脑梗死的7.6%〔5〕。病变累及基底动脉尖端2 cm范围和基底动脉主干组成“干”字结构,病因与一般缺血性脑卒中相似,脑栓塞占61.5%。栓子来源于心脏和椎基底动脉近心端的粥样硬化斑块,由于基底动脉近端较远端为宽,栓子移行常在其远端分叉处受阻。本文报告60例均存在明显的脑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其中4例有明确的心脏栓子来源。本组34例患者经颅内及颈部血管超声明确存在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例行DSA检查,明确闭塞血管在基底动脉尖端。TOBS主要表现为脑干、间脑缺血和大脑后动支配区缺血两大类症状,意识障碍,眼球麻痹,多组脑神经损害及球麻痹,双侧锥体束征阳性。头部CT、MRI检查能发现双侧小脑、枕叶、丘脑、脑干同时出现的2个以上部位的缺血病灶。TOBS其致死率及致残率高于颈内动脉系统供血区梗死,脑疝是TOBS的主要死亡原因,其次为并发症如肺部感染、中枢性高热、应激性溃疡等,TOBS治疗效果差,多进行性加重,大脑后循环障碍,溶栓治疗效果差〔6〕。患者入院时已超过溶栓时间窗,因此改善缺血区血液灌注是其治疗的重点。尤瑞克林是国家级一类新药,临床试验显示〔7〕,该药能够快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提高生活能力,降低致残率,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激肽原酶激肽系统产生一系列的生理作用,选择性扩张缺血区域的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和氧解离能力,促进血管新生,改善缺血区血流灌注,缩小脑梗死,提高脑组织对葡萄糖和氧的利用,增加组织ATP储备,通过多种效应、多靶点形式拮抗TOBS的多条血管缺血损害〔7〕。本文结果显示,尤瑞克林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疗效显著,优于常规治疗,安全性好,为TOBS的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Caplan LR. “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J〕.Neurology,1980;30(1):729.
2 吴亦.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3):1012.
3 中华神经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4 周云雁.头颅亚低温结合早期康复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40例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3):978.
5 Sato M,Tanaka S,Kohama A. “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clinicoradiological evaluation〔J〕.Neuroradiology,1987;29(4):3549.
6 王 平,陈同波.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3):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