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胸外科学》

胸导联V1、V2呈QS型或rS型51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09-11-11  浏览次数:829次

作者:刘祯香    作者单位:(扬州市中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摘要】 目的:探讨胸导联V1、V2呈QS型或rS型的常见原因,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胸导联V1、V2呈QS型或rS型的心电图变化。结论:少数正常个体可出现,但更常见于心室肥厚、束支传导阻滞、肺气肿和慢性肺心病患者、B型预激综合征,并可见于前间壁心肌梗塞,临床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心电图;QS型;rS型

  我们在心电图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胸导联V1、V2呈QS型或rS型的图形,如能正确判断与识别,并给予恰当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收集了51例在本院心电图室记录的12导联同步电心图示V1、V2导联呈QS型或rS型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其中男35例,女16例,年龄在40岁~75岁之间,合并有高血压病者15例,冠心病者12例,脑血管病者10例,糖尿者8例,无明显既往病史者6例,结合病人目前症状定时监测心电图及心肌酶谱,及时掌握病人病情变化。

  2 结果    51例因V1、V2呈QS型或rS型的患者,经过追踪分析,对照既往心电图,有15例确诊为左心室肥厚,占总数的29.41%,有10例确诊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占总数的19.60%,有9例确诊为肺气肿、慢性肺心病患者,点总数的17.64%,有8例确诊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占总数的15.68%,有5例确诊为B型预激综合征,占总数的9.80%,有2例为正常变异,占总数的3.92%,有3例确诊为心肌梗塞患者,点总数的5.88%。心肌梗塞患者对比既往心电图,出现胸导联r波振幅较前降低,V1、V2呈QS型或rS型,心电图复查有动态变化,并有血清酶学改变,临床诊断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经积极有效处理,病人病情得到控制。

  3  讨论   ECG胸导联QRS波群代表QRS波群向量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正常的R波由V1-V4或V5逐步增大,因心肌组织分布的异常、除极顺序的改变,心脏位置的异常等原因也可引起QRS波群起始部分的异常[1]。本文中有15例为左心室肥厚,其心电图表现为V1、V2导联均可出现QS型或rS型,ST段轻度抬高呈倾斜型或凹面向上且稳定不变,T波直立,V5-V6的q波不会消失,且R波电压增高。有10例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心电图表现为V1-V2甚至V3可能出现QS型,但低一肋间相应部位描记,可能出现rS型,V5、V6导联出现粗钝切迹R波,QRS时限延长。有9例为肺气肿、慢性肺心病患者、V1、V2甚至V3导联可能出现QS型,低一肋间相应部位描记出现rS型,同时伴有低电压,额面QRS与P电轴均指向+90°。有8例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V1、V2导联呈QS型,但低一肋相应部位描记出现rS型,Ⅱ、Ⅲ、avF导联呈现rS型,I、avL导联呈现qR型,额面电轴明显左偏。有5例为B型预激综合征,V1、V2导联会出现QS型,但会出现“三联征”即P-R缩短、QRS时间增宽,有预激波。有3例为心肌梗塞,心电图表现为V1、V2导联r波振幅对比既往心电图明显降低,或呈QS型或呈rS型,即表现为r波递增不足[2],并伴有ST-T改变,结合血清酶学改变,经过追踪分析,临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   综上所述,如就诊时心电图V1、V2导联出现QS型或rS型,注重与既往心电图对照和追踪,密切结合临床,才能避免误诊,漏诊。除少见于正常个体外,更常见于心室肥厚、束支传导阻滞、肺气肿和慢性肺心病患者、B型预激综合征,并可见于前间壁心肌梗塞,临床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曾学寨.心电图R波递增不良诊断前壁心肌梗死的价值[J].中国心学管杂志,2007,12(6):457.

  [2]Borys Surawicz Timothy Knilans(著),郭继鸿,洪江主(译).周氏实用心电图学[M].第5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3.

生研界微信
生研界移动端
生研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