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颅脑外科学》

缺血性脑损伤的药物治疗

发表时间:2014-06-04  浏览次数:1147次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大量研究与临床病例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造成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脑缺血与脑血管痉挛、脑血栓、脑动脉硬化、脑血流量减少、血液凝固性增高等密切相关。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与能量代谢障碍酸中毒、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细胞内Ca2+超载、自由基损伤、中性白细胞的介入与粘附分子的表达、神经营养因子和一氧化氮的作用有关。药物治疗是目前缺血性脑损伤的主要治疗手段。1 西药治疗西药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如肝素、双香豆素等)、抗血小板聚集(如阿司匹林)、扩容(如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扩血管(如培他定、脑益嗪)等方法。神经保护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神经保护剂(NPA)是能够减少大脑病理状况下的应激反应,降低炎症损伤,促进神经细胞再生和修复、预防、治疗脑卒中和改善脑卒中预后的一类药物总称,此类药物可减少过度的谷氨酸递质释放和对受体的高频刺激,抑制细胞外Ca2+的大量内流,清除因自然再通和溶栓后血流再灌注产生的过量自由基,抑制缺血脑区的炎症反应等等,有效地抑制这些生化过程,则可减轻脑梗死引起的脑损伤。该领域的发展动向主要包括将NPA与溶栓剂联合运用以扩大治疗时间窗、用NPA对抗溶栓剂使用时的不良反应、NPA之间取长补短、联合用药而形成的鸡尾酒疗法。目前发现具有明确疗效的NPA包括钙离子拮抗剂、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谷氨酸拮抗剂、谷氨酸释放抑制剂、自由基清除剂和细胞膜稳定剂。2 中药治疗2.1 黄芪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敛疮生肌的功效,其通过对脑血流量的改善与调节作用,减轻脑水肿、改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强神经细胞耐缺氧能力、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的恢复,清除脑缺氧缺血后自由基,减少自由基损伤,对兴奋性氨基酸的影响,对神经细胞凋亡基因的影响等作用机制发挥脑保护作用[1]。2.2 三七三七总皂苷(PNS)是三七主要的生理活性成分,具有化瘀止血、活血化瘀之效。PNS可抑制caspase - 3的表达,同时对脑缺血后IL - 1β及其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有一定抑制作用,从而对缺血性脑损伤发挥保护作用。PNS能上调缺血脑组织内NGF和bFGF表达,尤其是促进了NGF的表达,这可能是PNS对脑缺血后损伤神经元的保护机制之一[2]。2.3 丹参丹参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能有效地减轻脑水肿,清除自由基,调节兴奋性氨基酸递质的释放,降低脑卒中病死率。王建社等[3,4]通过实验发现,复方丹参可上调神经细胞Bcl - 2 mRNA的表达,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减轻缺血再灌注对大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损伤,另外还发现,复方丹参具有下调神经细胞nNOS、iNOS的表达,减少NO的生成,抑制细胞凋亡,减轻缺血再灌注对大鼠海马损伤的作用。2.4 银杏叶银杏叶具有敛肺平喘、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张继龙等[5]研究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在海马组织Bcl-2和Bax的mRNA被诱导表达,表达量与缺血损伤程度密切相关。银杏叶制剂不仅能促使Bcl-2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且时间更早,同时也使Bax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Bcl-2/Bax增加可能是银杏叶制剂抑制细胞凋亡,进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缺血性脑损伤的临床病因较为复杂,应掌握其发病机制,辨证施治,诸药合用才能大大提高疗效,降低其致死率与致残率,从而达到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参考文献】[1] 朱兆洪,丁柱.黄芪对脑缺血缺氧的保护作用机制[J].吉林中医药,2005,25(8):61-62.[2] 秦晓康,朱萱萱.中药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11):84-86.[3] 王建社,董大翠,李丽军,等.复方丹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和Bcl - 2 mRNA表达的影响[J].神经解剖学杂志,2006,22(6):661-664.[4] 王建社,董大翠,严永杰,等.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神经细胞NOS表达与细胞凋亡及复方丹参的保护作用[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6,15(3):307 - 312.[5] 张继龙,翁方中,陈国华,等.银杏叶对缺血性脑损伤后Bcl - 2和Bax基因表达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7,14(1):56 - 5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