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致血压异常的中医治疗机制探讨
发表时间:2009-06-29 浏览次数:758次
作者:王芳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摘要】 综述近年来中医治疗颈椎病致血压异常的治疗机制,目前本病的治疗机制大多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有些治疗机制仍不明确,还有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 颈椎病;血压异常;中医疗法;治疗机制
临床上,部分颈椎病伴高血压(或低血压)的患者,经对颈椎进行治疗后,血压异常情况也随即恢复正常或改善,这就提示这类血压异常与颈椎病有关,临床上将这类血压异常称为颈椎病致血压异常[1],或颈椎性血压异常[2]。颈椎病变引起血压异常是继发性血压异常的原因之一,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就近年来临床关于颈椎性血压异常的中医治疗机制综述如下。
1发病机制
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痹证”“眩晕”范畴。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是因劳损﹑外伤﹑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搏结于颈项筋骨关节,加之气血不足﹑复感外邪而致颈项部经络痹阻﹑气血淤滞而为病。肝肾亏虚、痰瘀内阻、筋脉失养是本病的病机关键[3]。西医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初步认为是颈椎外伤、劳损、蜕变等原因,使颈椎间组织失稳或错位,或组织松弛、肌痉挛、炎症改变等诸因素直接或间接刺激颈交感神经、椎动脉而引起脑内供血障碍,使脑内血管运动中枢功能紊乱而致中枢性血压异常[4]。贺俊民等[5]在实验中发现刺激兔颈交感神经节及椎动脉对全身血压影响很大。而颈4,5椎体常为本病的主要发病部位,是因颈4椎体所受正应力、扭转力及剪力最大,当颈椎于前倾和后仰15°时,颈4 椎体前缘和颈5钩椎受力最大,加之颈4,5椎体解剖结构薄弱,在外力作用下,常以颈4椎体为主在不同轴位上发生轻度移位,导致颈椎生理曲线改变或相邻椎体代偿性颈曲改变,继而对下位椎体或椎间盘单位面积上受压不均而增加了它的磨损和蜕变。也有报道人的颈椎上段发生解剖位移,引起血压升高者较多(颈椎性高血压),而人的颈椎下段发生解剖位移,使血压出现偏低者较多(颈椎性低血压),临床以颈4,5椎体病变多见,故以血压升高常见,称之颈型高血压[6]。
2临床治疗机制
本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如针灸治疗、手法治疗、颈椎牵引推拿、中医中药治疗等,大部分都取得了较好疗效。
2.1针灸疗法
黄聪阳等[7]通过观测针刺夹脊穴治疗颈椎病的近期针效与即刻针效,发现针刺前后,经颅多普勒各项指标发生显著变化,提示针刺颈夹脊穴可以纠正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紊乱,改善血流速度,提高脑血流量,从而改善椎动脉的血液循环。邢军等[3]以循行于颈项部的督脉和太阳经上穴位为主穴,通过平衡针法、电针颈夹脊穴、刺络拔罐三步治疗38人,总有效率97.37 %。作者认为此三法的有序协同,可以达到疏通太阳经和督脉经气、行气活血、祛瘀除痹、舒筋散结、消肿止痛的作用。同时增强了疏通血脉、活血养脑、补益髓海的功效,使脑有所养,阴阳平衡,从而达到调节血压的作用。徐三文等[8]用在C1,C3棘突旁1.5 cm处埋取羊肠线的方法治疗了55位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6.4 %。作者认为肠线入穴后能延长和增加刺激效应,促进病灶部位血管床增加,血流量增大,血管通透性和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增加颈椎及周围软组织的营养供应,从而改善或消除局部肌肉的紧张或炎症,促进椎—基底动脉的改善。晁健[1]用在C3-6棘突双旁1.5~3 cm处深部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的方法治疗多位患者,总有效率为90 %。本法中复方当归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之功效,可改善血循环,增加组织的血氧供应,促使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的吸收,有利于病变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同时,大剂量的液体在颈部夹脊穴注射,会出现长时间的“针感”,产生类似针刺的作用,有利于神经血管的良性调整,使血管运动中枢的兴奋性恢复正常,从而血压得到调整或恢复正常。 2.2特种针法
彭杰[9]以针刀为主配合拔罐疏通、手法复位,治疗39例患者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彭琳顺[10]用针刀配合放血疗法治疗本病32例,治愈率达96 %。此因小针刀可以直接进入病灶,纠正颈部椎体的错位并解除软组织因粘连、痉挛、堵塞对神经、血管的挤压与牵拉,可恢复植物神经的正常传导功能和体液的代谢平衡,从而调节血压。张天英[11]以刺络出血加角法治疗取效佳。因放血疗法可消除缓解炎性组织对交感神经及椎动脉的刺激,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促进细胞代谢,增加椎动脉、基底动脉的有效血容量,排除二氧化碳。
2.3手法治疗
赵玉新[12]用角度复位法,闻庆汉[13]用侧旋提推法,还有人[14-15]用颈椎牵引配合手法治疗,均取得很好的效果。手法治疗可彻底矫正小关节错位,恢复颈部正常的生物力学结构,从而彻底解除或缓解对椎动脉及交感神经系统的压迫或刺激,而使血压恢复正常。而牵引可缓解患者颈部肌肉痉挛,减轻颈部软组织反应性水肿,整复颈椎小关节错位,改善颈椎屈曲度,解除椎动脉痉挛,缓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状况,调节血管运动中枢,改善大脑供血,最终达到降压的目的。
2.4中药疗法
韦贵康[4]根据颈椎病致血压异常的病理与临床特点,将其分为淤结型﹑肝热型﹑阴虚阳亢型﹑气阴两虚型,并分别采用行气活血散结法﹑清热平肝法﹑育阴潜阳法﹑益气养阴法,效果满意,认为该病病因复杂,不能单一而论,要根据具体情况辨证治之。严敏[6]认为本病以阴虚为本﹑阳亢为标,治以滋阴潜阳﹑补益肝肾﹑化淤通络为法,方选杞菊地黄汤为主,并分型加减。认为颈椎病以机体衰老、肾阴亏虚为发病之本,阴虚不能制阳,阳亢肝火上炎而发为本病,故治疗以益肾平肝为主,可达到滋阴平阳而治本的效果。
2.5其他
马丽萍[17]以中药离子导入法配合温针灸,丛新丽等[18]也用该法配合手法治疗,收效较满意。其中中药选择为辨证分型后选取。中药离子导入,加以直流电使药垫中的各种有效成分以阴阳离子方式不断导入深部组织,使其深部神经末梢及皮肤神经末梢的神经丛、冠状神经丛以及尼氏体(Nissts body)活性增强,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水肿的吸收,疼痛减轻,营养状态改善,患者症状缓解以至消失。刘琦[19]以正弦调制中频电疗配合颈部按摩治疗了56例颈型高血压患者,疗效显著。正弦调制中频电疗兼有低、中频电流的特点,其中低频脉冲可引起血管扩张,刺激肌肉有节律收缩和舒张, 形成“泵”的作用,促进血液和淋巴的回流,恢复血管功能,达到缓解头痛或胸闷的症状。
3 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颈椎病致血压异常的中医治疗机制主要是达到活血化瘀散寒、通络止痛的目的,从而使血行畅通、血运丰盛,起到降压的作用。同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用药或作其他治疗。如肾虚者加以温肾通督之药,气血亏虚者兼以补养气血,关节错缝、血气逆阻者加以整脊,以改善局部的解剖结构等。从西医的观点看,中医的各种治疗方法是通过促进周围血流的改善,缓解肌肉紧张,优化骨质结构,从而促使代谢产物的排泄,改善周围组织的血氧供应,缓解对神经、血管的刺激,而使血压调节性的下降。
目前由于对本病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对治疗机制的认识还停留在观察和猜测的阶段,认识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今后应多开展此方面的工作,对其治疗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晁健.中西医结合诊治颈椎病致血压异常[J].贵阳医学院学报,1999,24(3):287-288.
[2]韦贵康.旋转复位法治疗颈椎性血压异常37 例初步观察[J].广西中医药,1978 ,(1):11.
[3]邢军,蒋戈利,李坚将,等.三步针罐疗法治疗颈性高血压38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2(2):36-37.
[4]韦贵康.颈椎性血压异常发病特点与中医治疗[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16(4):38-40.
[5]贺俊民,陈忠和,韦贵康,等.刺激兔颈交感神经节及椎动脉对血压影响的实验观察[J].中国骨伤,2000,13(3):144-145.
[6]严敏.颈型高血压治验[J].河南中医,1998,18(3):182.
[7]黄聪阳,苏稼夫,周文强,等.针刺颈夹脊穴调节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液动力学紊乱的即刻与近期效应[J].中国针灸,2002,22(5):325-326.
[8]徐三文,江卫军.穴位埋线治疗颈性血压异常55 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7(4):26-27.
[9]彭杰.针刀为主治疗颈性高血压39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9):28.
[10]彭琳顺.针刀配合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32例报告[J].按摩与导引,2000,17(3):27-28.
[11]张天英.刺络出血加角法治疗颈椎病临床观察[J].按摩与导引,1998,(1):38-39.
[12]赵玉新.正骨推拿治疗颈源性高血压56例分析[J].中国民间疗法,1999,(4):5.
[13]闻庆汉.推拿治疗颈性高血压病32例[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5):292.
[14]袁汉,郑光亮,左慧荣.牵引推拿治疗颈源性高血压31例[J].按摩与导引,2001,17(3):9-10.
[15]王慧海.牵引手法治疗颈椎病并发高血压17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6(2):120.
[16]韦贵康,陈忠和,贺俊民.手法治疗颈椎性血压异常的研究[J].中医正骨,1991,3(3):1.
[17]马丽萍.温针灸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颈性血压升高30例[J].新疆中医药,2000,18(1):34-35.
[18]丛新丽,李树祝,傅利民.中药离子导入与手法治疗颈椎病1000 例[J].中国骨伤,2000,13(9):557.
[19]刘琦.正弦调制中频治疗交感型颈椎病伴高血压[J].中国康复,2001,16(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