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颅脑外科学》

手法配合中药治疗胸椎小关节错缝56例

发表时间:2011-12-21  浏览次数:726次

  作者:施阳  作者单位: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20

  【关键词】 脊椎关节紊乱,胸椎,按摩;中药疗法

  胸椎小关节错缝,又称胸椎后关节紊乱,是临床引起背痛的常见病证之一。多发生在胸椎(T)3~7,以青壮年较常见。2000-03—2007-10,笔者运用手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胸椎小关节错缝56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均为本院骨科门诊患者。男32例,女24例;年龄15~20岁4例,20~40岁36例,40~50岁10例,50~67岁6例;有明显扭伤史30例;有棘突侧偏改变23例;患椎棘突略高凸33例(T2棘突高凸6例,T3棘突高凸8例,T4棘突高凸5例,T5、T6棘突高凸各4例,T7棘突高凸6例)。

  1.2 诊断标准[1] 背部酸痛,僵硬感,局部压痛明显,多数患者活动不受限制,或者肋间神经刺激症状,棘突有不同程度的偏歪和(或)后突,多在天气变化、久坐、久卧时症状加重,活动则痛减。X线片未发现明显异常。

  1.3 治疗方法

  1.3.1 推拿治疗

  1.3.1.1 指掌叠加推压法 以胸椎左偏后突型为例。患者俯卧位,下颌抵于床面,双上肢内旋贴于体侧,术者用单手沿胸椎两侧肌群自上而下按摩、弹拨、点揉约5 min,手法由轻到重,然后以左手拇指指腹顺脊柱之纵轴紧抵偏歪之棘突旁定位,再用右手之掌根部叠加在左拇指背上,此时嘱患者做均匀深呼吸并转移其注意力,于其呼气末时骤然用力,向左侧前下方快速而富有弹性的一推,感到手下有关节的弹跳感或听到“咯嗒”声为整复成功。若用力偏小,可重复l次。术毕按术前按摩法加扌衮法约2 min。但对陈旧性错缝因关节周围组织变性明显,关节固定粘连者,不必一次求成,可适当延长按摩时间。1周后再次整复,最多3次。

  1.3.1.2 坐位旋转复位法 以右侧为例,嘱患者端坐,双腿并拢,屈膝90°,暴露背部,自然放松。术者坐于其后,以右手拇指按摩患者右侧旁肌群约5 min后定位,然后以左拇指指腹紧抵偏歪之棘突右侧,嘱患者左手贴于腹部,右手按住自己的头顶部,术者右上肢经患者右腋下过项部搭在患者之左肩颈根部握持牢固。此时嘱患者前屈腰部约45°,胸部右旋侧屈后伸约30°,在到达约45°时,术者左拇指支点与右上肢杠杆作用力同时用力。感到指下有关节弹跳感或听到“咯嗒”声则关节复位。触按棘突双侧上下对称,即告整复成功。术毕给予局部按摩。整个整复过程要求刚柔相济,轻巧连贯,一气呵成。隔日1次,治疗1~3次。

  1.3.2 中药外敷 药物组成:川芎、草乌头、细辛、桂枝、乳香、没药、羌活、香附、乌药、红花、威灵仙、透骨草各12 g,樟脑6 g。用法:共研为粗末,入锅内加酒、醋各25 mL炒热,装入 20 cm×15 cm的纱布袋内,外敷患处,每次1 h。每日1次,共治疗3周。

  1.4 疗效标准[1] 治愈:胸椎棘突复位,肩背疼痛消失,功能活动恢复正常;好转:胸椎棘突侧偏或高凸有所改善,肩背疼痛明显减轻,功能活动基本恢复;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

  2 结果

  本组56例,治愈47例,好转9例。总有效率100%。

  3 讨论

  胸椎小关节错缝,系指上个胸椎下关节突与下个胸椎的上关节突构成的关节,由于提、搬、拉等姿势不良,或突然改变体位,或上肢用力不协调而扭伤,使椎体发生轻微的变位而造成后关节错缝,从而破坏了脊柱的力平衡和脊柱运动的协调性。同时,各种损伤刺激可刺激感觉神经末梢而引起疼痛,并反射性地引起肌肉痉挛,肌肉痉挛进而可引起关节解剖位置的改变,发生绞锁或扭转。长时间的绞锁以及各种炎性反应的刺激均可导致小关节粘连而影响其功能及复位。胸椎小关节是由上位胸椎下关节突与下位胸椎上关节突构成,成叠瓦状,其关节面与水平面成60°,与额面成20°,所以关节错位因其解剖关系不能表现为前后错位,多因旋转外力引起小关节向侧方离错而引起胸椎小关节错缝。手法复位可散结通络,理气活血,剥离粘连,放松肌肉,以利复位,使肩背部疼痛消除。中药外敷方中川芎、乳香、没药、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威灵仙、透骨草通经活络;羌活、香附、乌药、草乌头、细辛、桂枝、樟脑祛风胜湿,温经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故采用手法配合中药治疗胸椎小关节错缝取得很好疗效,且方法简便,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田纪钧.错骨缝的诊断与治疗[M].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87:15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