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颅脑外科学》

牵引下旋转整复手法治疗颈椎关节紊乱症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1-06-20  浏览次数:624次

  作者:侯爱云 张留勋 作者单位:461700河南襄城县人民医院

  【摘要】 目的:观察牵引下旋转整复手法治疗颈椎关节紊乱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颈椎关节紊乱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取牵引下旋转手法治疗,B组采用痛点阻滞加局部理疗。两组病人都辅以口服非甾体类药物。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程度和时间存在差异,P<005。结论:牵引下旋转手法治疗颈椎关节紊乱症,临床症状消失快、彻底,同时具备无侵袭性、安全性及可控性高的特点。

  【关键词】 颈椎关节紊乱症 定点整复 痛点阻滞

  资料与方法

  颈椎关节紊乱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60例采用牵引下旋转复位法治疗,男25例,女35例,年龄27~55岁。B组60例采用痛点阻滞+局部理疗法,男27例,女33例,年龄25~56岁。所有患者就诊时均颈项强直、疼痛,不能做低头、仰头及旋转动作,呈斜颈姿势;不能做颈部单独活动,转头时,颈部和躯体同时旋转。排除头、颈部器质性病变,如:肿瘤、结核、脊髓型颈椎病等。就诊病人常规做颈椎正侧位X线片,反复发作者、可疑颈椎间盘突出者加做颈部MRI或CT检查。

  方法:A组取坐位,医者立于患者身后,患者头前屈、在棘间隙旁1cm处找出压痛最明显处(即为病变关节),以拇指用力抵住,然后患者端坐,两肩自然下垂,头直立位。以左C5~6为例:医者立于患者左后方,以右手拇指抵在C5~6关节处,助手立于患者前面,一手托住患者下颌、另一手托住其后枕部,用力向上提头颅,左手在牵引下将病人头部向前屈15°~20°,向左转动30°~40°,同时右手拇指瞬间用力向前、右上推椎间小关节,然后左手轻轻将病人头颈恢复正立位后示意助手放松牵引,治疗结束。在治疗过程中不追求关节弹响声、勿施暴力,60例均手法1次成功。B组俯卧位,于棘间隙旁侧1cm压痛最明显处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后,局部注射消炎镇痛液3~6ml后,用SL B型探头照射10分钟,输出功率80%~90%,方式:照射:停顿=1:1,每日1次,5~10次为1个疗程 ;60例病人治疗5~10次,平均7次。两组均辅以复方保泰松片50mg+氯唑沙宗片04g,3次/日,口服,连服3~5天。

  结 果

  疼痛消失、头颈活动不受限制为治愈。A组:1天症状消失43例,3天12例,5天4例,7天1例;B组:1天症状消失9例,3天15例,5天31例,7天3例,10天2例。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

  讨 论

  牵引下行颈椎小关节的复位可以达到以下目的:①解除滑膜嵌顿,缓解肌肉痉挛:由于颈椎椎间小关节有独立的关节囊,囊内滑膜皱襞上有丰富的感觉神经纤维和P物质,当滑膜嵌入椎间关节内后,就成为疼痛源;颈部牵引和旋转整复手法可使嵌入的滑膜皱襞复位,关节内应力恢复正常,从而消除疼痛源。②调整小关节结构、改变椎间孔的横截面积:颈椎的活动可以改变椎间孔的横截面积和神经根在椎间孔的位置,过屈位椎间孔面积增大,椎管矢状径也增大,可以减轻神经根的刺激症状。③调整颈椎各组织的应力分布、增强颈椎稳定性:旋转手法的关键是消除了异常应力,纠正了力线,恢复颈椎静态和动态力的平衡;从生物力学的角度认为,颈椎的稳定和平衡是指颈椎在生理载荷下无异常应力改变、无脊柱功能单位的过度或异常活动。④重建颈曲,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弧度:牵引下旋转手法整复是通过解除肌肉痉挛、调整颈椎的机械性紊乱、促进炎性因子的吸收、重整错位的结构等,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弧度,达到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潘志清.实用脊柱病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96-298.

  2 朱国苗,房敏,孙武权.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机制及特点.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0):154-156.

  3 房敏,沈国权,严隽陶.等.颈椎主要结构生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2002,23(2):89-92.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