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牵引整复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09-06-29 浏览次数:760次
作者:施锋,张宏志,夏义勇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210医院 403临床部软伤科,辽宁 大连 116021
【摘要】 目的 观察脊柱牵引整复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6月至今采用脊柱牵引整复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75例,同时设立颈椎牵引对照组,治疗1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37例,显效98例,有效36例,无效4例;对照组:临床治愈9例,显效67例,有效56例,无效15例。两组之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脊柱牵引整复机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手段,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脊柱牵引整复机 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病类型,传统治疗以颈椎牵引为主。脊柱牵引整复机的出现为其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和方法。2002年6月至今我科采用脊柱牵引整复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7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2例中,男233例,女89例,年龄17~68岁,平均37.5岁;病程10 d~20年,平均37 d;临床表现为颈肩痛并向一侧或双侧上肢放射为主。体征为:颈部活动受限,颈肌紧张,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提拔试验均阳性,符合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提出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辅助检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如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项韧带钙化等。CT或MRI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间盘膨出或突出。
1.2 方法
1.2.1 分组 322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1)治疗组(175例)采用脊柱牵引整复机治疗;(2)对照组(147例)采用颈椎牵引治疗架治疗。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等级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大连金辉康疗器械有限公司制造的TL1型脊柱牵引整复机。患者俯卧在治疗床上,两压力杆对准病变椎间隙两侧,加压治疗(15~30 kg),每次治疗15 min,1次/d,10次为1疗程;对照组:采用枕颌法坐位牵引,牵引角度为头前倾10~15°。重量从3 kg 开始,逐渐增加,最大不超过20 kg,每次治疗20 min,1次/d,10次为1疗程[2]。
1.3 疗效评价
1.3.1 疗效标准 治愈:经治疗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工作;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大部分减轻,功能改善,可坚持日常生活和工作;好转:症状体征减轻,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无效:症状体征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愈率+显效率统称显效率。
1.3.2 疗效评定结果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对比(略)
与对照组比较, ①χ2=11.216,P<0.05
2 讨论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颈椎间盘退变以及由于其退变而出现的脊椎其他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导致各种症状和体征的颈椎退行性疾病。神经根型颈椎病:因髓核突出、椎体后缘及钩椎关节骨赘形成、颈椎不稳等因素引起的单侧或双侧神经根受压或受刺激所致,表现为与神经根分布一致的感觉、反射及运动障碍[3]。 颈牵法可制动颈椎、扩大椎间孔以减轻对神经的压迫刺激、牵开被嵌顿的小关节滑膜,对颈部软组织可起到一种类似按摩的作用,从而减轻肌肉痉挛,改善局部循环;此方法尚可预防神经根的硬脊膜鞘与邻近组织形成粘连,改善临床症状,是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4]。 脊柱牵引整复机是一种新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医疗器械。治疗棒可使病变的颈椎间隙增宽,使椎间盘组织与神经根、硬膜囊之间发生变位,解除压迫及减轻神经根张力。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减低炎症介质浓度,减轻病变周围神经和血管组织的压迫和刺激,从而消除或缓解临床症状。整复机压力治疗棒的作用部位就是病变的解剖学位置,与中医的经络理论相一致, 同时也使治疗更具针对性,可明显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
本组结果显示,脊柱牵引整复机是一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十分有效的方法,其疗效优于传统的颈椎牵引法,有针对性强,见效快等特点,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但在治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掌握适应证,严重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不应行该治疗;(2)对精神紧张或心理素质较差的患者,治疗前应先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消除其紧张情绪;(3)治疗棒定位应准确,必要时可在治疗前采用X线机定位;(4)治疗时治疗棒的压力应逐渐增加,其限度以病人能承受为宜。
【参考文献】 [1] 孙 宇.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2] 张永刚, 张宏志. 颈椎病的基本概念、分型及诊治原则[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7,6(3): 135-138.
[3] 姜 瑛,于子娟,陈绍晋,等.颈椎牵引X线研究及临床应用[J].颈腰痛杂志,2000,21(4):274-277.
[4] 郭万学.理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944-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