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颅脑外科学》

矫枉过正贴胸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内收型骨折

发表时间:2010-05-20  浏览次数:715次

  作者:沈朝忠 金海兵 潘则昂 章友棣 作者单位:317500 浙江省温岭骨伤科医院

  关键字:矫枉过正贴胸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内收型骨折

  肱骨外科颈内收型骨折临床上比较少见,若整复方法不当或固定不良,将造成骨折畸形愈合及肩关节功能障碍。自1995年以来,本科采用矫枉过正贴胸固定治疗13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治疗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6例,其中男83例,女53例,年龄11~88岁(平均64岁);右侧79例,左侧57例;均有跌倒后手掌或肘部着地的外伤史;病程最短15min,最长9d;骨折端移位>1.0cm并向外成角>45° 34例,移位<1.0cm、成角<45°10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向外或向前成角畸形。

  1.2治疗方法

  第一步,手法整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取仰卧位,一助手用布带绕过患侧腋窝向上提拉,患肢曲肘90°,前臂中立位,另一助手握其肘部,沿肱骨纵轴牵引,矫正重叠移位,然后术者两拇指按骨折近端外侧向内推,其余各指使骨折远端外展,并远端由助手在牵引下将上臂逐渐外展,使之矫枉过正。如有向前成角畸形,术者双手拇指置于骨折向前成角处,向后按压,余指环抱于骨折远端后侧,向前提拉,助手在牵引下慢慢向上抬举上臂,以矫正向前成角畸形[1]。第二步,固定。复位后,维持适当牵引,在肱骨内上髁上方,肩部外前侧相当于成角突出部位,各放置一厚约1.0cm的棉垫,再用棉纸包裹伤肢,用杉树皮超肩胛骨固定,固定后作患肢贴胸前屈位颈腕悬吊,嘱患者避免肩内收和后伸活动。早期行肩关节外展前屈及握拳等功能锻炼。固定3~6周(平均4周)。

  1.3 疗效评定

  应用Neer 评分方法(疼痛占35分,功能占30分,术后功能占25分,术后解剖位置占10分)[2]。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为差。

  2 结果

  本组136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0~38个月(平均25个月)。优95例,良16例,可25例,优良率82%。

  3 讨论

  肱骨外科颈内收型骨折多因受内收传达暴力所致,跌倒时,患肢处于内收位,躯干向伤侧倾斜,手掌或肘部着地,暴力沿上肢纵轴向肩部冲击而发生骨折[3]。暴力致使骨折近端的肱骨头外展,远端的骨干内收,两骨折端内侧嵌插而外侧分离,或骨折端重叠移位,形成向外成角,或向外向前成角畸形。复位后,在骨折端外侧及肱骨内上髁上方放置棉垫,可给予骨折远端骨干一持续的外展应力,起到良好的防止骨折远端骨干内收的作用;在骨折端前侧加垫并使患肢前屈,可给予骨折远端骨干一持续前屈应力,能有效对抗骨折端向前成角趋势。在此固定下患肢无需使用外展架,使患者摆脱了外展架固定后给生活上带来的诸多不便,并可早期行肩外展前屈功能锻炼,对肩关节功能恢复有利。

  此法操作简便,固定时间短,功能恢复快,患者痛苦少,有实用意义。

  【参考文献】

  1 岑泽波,朱云龙,编. 中医正骨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69.

  2 Neer CS .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third of the clavicle Clin Orthop,1968.

  3 荣国威 王承武,编. 骨折.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

生研界微信
生研界移动端
生研界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