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为主综合治疗颈源性头颈痛278 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3-02 浏览次数:667次
黄荣武 黄孙兴 广西德保县人民医院(533700) 摘要: 目的:探讨手法治疗颈源性头颈痛的机理和疗效。方法:为明确为颈源性头颈痛的278 例患者采用分筋理筋、提拉牵引、旋转复位等以手法为主的综合疗法, 随机抽查同期用其他方法治疗的同类病症158 例作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78. 78 % ,总有效率98. 92 % ,对照组痊愈率53. 79 % ,总有效率76. 58 % ,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 P < 0. 001) 。结论:手法治疗颈源性头颈痛疗效显著,手法设计和应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 手法治疗 颈源性头颈痛 由颈椎关节、颈椎间盘的病变或相关部位软组织损伤引起的头痛、颈项疼痛统称为颈源性头颈痛。手法治疗头颈痛自古沿用至今。但手术设计、技艺随着神经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生物力学的发展而得到不断地改进与更新,疗效也在不断地提高。1988 年以来,笔者以手法为主,少部分病例结合用穴位注射、针炙、卧位牵引等疗法,共治疗颈源性头颈痛患者278 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组278 例中,男165 例,女113 例,年龄20~60 岁,平均48. 5 岁,病程1 个月~20 年,平均1. 2 年。对照组158 例中男97 例, 女61 例,年龄22~60 岁,平均46. 5 岁,病程1 个月~15 年,平均1. 5 年。随机抽样的对照组与治疗组同样性别年龄病程组划分均随意混合。两组有可比性。 2. 病理类型 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椎骨质增生、椎体失稳、椎间隙狭窄、颈椎间盘突出、颈椎棘突偏歪、后纵韧带钙化,椎基2动脉循环障碍。两组病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各种病理改变,其中两种以上病理改变同时存在的病例占91. 5 %。 3. 治疗方法 ①按脊弹压、分筋理筋:医者双拇指指腹外侧自上而下弹压患者颈椎各椎体棘突两旁骶棘肌,反复3~5 遍。继而从点按推揉两侧风池穴开始,顺着颈部肌群自上而下提捏分理、推摩揉按; ②提拉牵引:医者以右手食指和中指各勾住患者两侧风池穴,左手掌心托住患者下颌,将患者整个头部提拉向上,以期和患者体重一起形成对颈椎的对3. 两组经过系统治疗的痊愈病例,随访3 年复诊统计,治疗组1 年复发率为0 ,对照组为3. 5 % ,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 P > 0. 05) 。而2 年复发率治疗组为2. 28 % ,对照组为抗牵引力,反复做5~7 次; ③旋转复位:令患者坐20cm 高的凳子,术者立于患者背后,用右拇指和食指顺着颈椎自上而下触摩,或根据X 线片、CT 等检查提示找到患椎,对准患椎施术:患者头颈前屈20°~30°,偏向健侧25°,术者用一手拇指抵按在偏歪或有其他病变的患椎棘突侧旁,另一手屈肘挽托患者下颌,两手反方向用力实施旋转复位。可换手反方向重复多次,直到偏歪的棘突被纠正,或病变的骨性组织,软组织松动平复; ④对疼痛较剧烈或副神经损伤较明显者,可口服止痛镇静剂,或用曲安缩松液40mg 加2 %利多卡因2ml 作风池穴、肩井穴或阿是穴、肩胛内上角等穴位注射,待疼痛减轻或消失后再作手法治疗; ⑤伴有眩晕呕吐的患者,可用卧位牵引、拔伸旋转复位加抗眩晕治疗。上述各法每天1 次,10 次为1 疗程。 结 果 1. 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1 个疗程,头颈痛症状完全消失,头颈活动功能正常。显效:治疗1 个疗程,症状明显缓解,再治1 个疗程后,头颈痛症状基本消失。好转:治疗2 个疗程后,头颈痛症状明显缓解但未完全消失。无效:治疗1个疗程症状无改变而放弃治疗或再治1 个疗程头颈痛症状仍无明显缓解。 2. 治疗结果 本组278 例,痊愈219 例,显效47 例,好转9 例,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达78. 78 %、98. 92 %。对照组158 例,痊愈85 例,显效24 例,好转12 例,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是53. 79 %、76. 58 %。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χ2 = 29. 78 , P < 0. 01 ,χ2 = 60. 33 , P < 0. 01) ,详见表1 。 讨 论 1. 颈源性头颈痛是较广泛而模糊的概念,这种疼痛的多因性是因为颈部组织结构的致密性和神经支配的多重性,临床上往往难以明确区分致痛组织。①关于头痛Boupduck 认为位于环椎后弓和枢椎椎板之间的背根节受到牵拉所致(1) 。国内对此种病理现象归纳为小关节紊乱。Hu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颈脊髓上端和延髓下端的重叠现象而证明上颈段功能紊乱和头痛的相关性(2) 。Hack 则发现头后小直肌痉挛可导致颈脊髓硬膜激惹引起脑脊液循环部分受阻而产生头痛(3) 。所有这些学说与研究发现为手法治疗头痛提供了神经解剖学基础,也为治疗手法的设计提供了充分的病理依据。②关于颈痛,Yu 报道了颈椎关节突存在半月板样膨出结构,这种结构实际是关节囊的滑膜皱襞,而滑膜皱襞有伤害感觉神经纤维分布,当滑膜膨出形成嵌顿时会引起剧烈疼痛,轻巧的手法可迅速解除嵌顿使膨出物还纳, 疼痛便会减轻和消失(4) 。有学者发现仅仅单纯刺激小关节囊即可减少疼痛向大脑皮质输入,并使相关节段的肌肉痉挛得以松解(5) 。而当椎体失稳时,滑移的椎体对前后纵韧带的牵拉刺激亦可导致疼痛发生。手法复位使椎体稳定,这种牵拉刺激随之消失,疼痛便会缓解或消失。 2. 国外学者对整脊手法的研究还特别关注神经体液调节机制,认为手法可以激活内腓肽能系统,通过提高内源性阿片样物质来镇痛等。实际上,国内学者早就发现,推拿正骨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其特定的治疗作用: ①激发白细胞总数和白细胞噬菌指数增加,调整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延缓和阻断某些病理过程,从而达到扶正祛邪,增强体质的作用; ②反射性地增强大脑皮质的兴奋或抑制过程,加强植物神经调节功能、促进毛细血管放开,加速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的排除和坏死组织的吸收,从而达到除旧生新,修复创伤的作用; ③推拿正骨所产生的摩擦力可以大量地消减和祛除血管壁上的脂类物质以及儿茶酚、多巴胺等疼痛物质,恢复血管壁的弹性,使血管道通畅,从而达到消瘀散结、消肿止痛的作用(6) 。 3. 本组治疗手法设计的提拉牵引与通常使用的颈椎牵引架作用及治疗原理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此种设计可以使牵引和推拿能同时进行,增加复位成功的机会(7) 。但对年老体弱或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宜改用卧位牵引加轻手法拔伸复位。对颈椎间盘突出合并骨化或体质过于虚弱并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应禁用此种手法治疗。 参考文献 1.Bogduk N. Local anesthetic blocks of the second cervical ganglion : atechnique with application in occipital headache[J ] . Cephalalgia ,1981 ,1∶41~50. 2. Hu JW,Vernon H. Properties of nervous in the upper cervical dorsalhom that receive cervical afferet inputs in rats [J ] . Proceeding of theintemal conference on spinal manipulation ,1991 ,35~6. 3. Hack GD , Koritzer RT , Robinson WL ,et al. Anatomical relation be2tween the recents capitis posterior minou mucsle and dura mater [J ] .Spine 1995 ,20∶2484~88. 4. Yu , S , Sether L , Hanghton VM. Facet joint mensci of the cervicalspine :correlative MRI and cryomicrotomy study[J ] . Radiology ,1987 ,164∶79~82. 5. Wyke BD. Articular neurologr and manipulative therpy. I Glasgon EF ,Tuomey L T ,Sculler ,Kleynhans AM , Idczak RM ,EDS. Aspects of ma2nipulate therapy[J ] . New Yord ,Churchill Livingstone. 1985 ,72~7. 6. 赵 翱,徐斌铨. 推拿疗法与医疗练功[M] . 第2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6~16. 7. 张卫清. 纺织工人颈椎病发病特点临床分析[J ] .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1 ,7 (6)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