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颅脑外科学》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PICC的应用

发表时间:2009-09-07  浏览次数:589次

    作者:范翠玲    作者单位:江都市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江苏 江都 225200

    【摘要】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在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入导管并将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静脉输液方法。作者总结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PICC的经验及护理体会,认为 PICC为重型颅脑损伤需长期输液的患者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治疗途径,其操作较其他中心静脉置管术简单,容易固定和护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护理体会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长期昏迷需要反复多次静脉输入甘露醇、高渗液、抗生素、高营养液等药物,而这些均会对血管产生刺激,导致组织渗液、血管损伤、静脉炎,甚至静脉坏死。因此,建立一条好的静脉通道不仅可以减少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保证治疗顺利地完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入导管并将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静脉输液方法。采用PICC可保护上肢血管网,避免反复穿刺外周静脉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轻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1]。我科从2005年11月至2006年12月共有3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选用PICC作为静脉用药通道,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9例患者中男24例,女15例,年龄18~76岁,平均48.19岁。置管时间1~241d,平均29d。穿刺部位分别为右正中静脉10例,右贵要静脉12例,右头静脉2例,左正中静脉3例,左贵要静脉11例,左头静脉1例。一次置管成功36例,二次置管成功3例。

    1.2  方法

    选用美国BD公司或德国Braun公司生产的PICC穿刺套件,导管型号为4Fr型或5Fr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型号)。可来福无针密闭输液接头1个,无菌穿刺包1只(内有无菌手套2副,洞巾、纱布数块),另备止血带、碘伏、酒精、棉签、皮尺、9 cm×11 cm 抑菌敷贴、弹力绷带、胶布。

    患者平卧位,手臂外展呈90°,确定穿刺点。一般首选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先测量上臂周长,再用传统的“横L行”外测量法及“一字行”外测量法[2]测量出所需导管的长度。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消毒穿刺点,范围为10 cm×10cm,扎止血带。打开穿刺包和PICC套件,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以15~30°角进针穿刺静脉,见回血后压低进针角度,再进针1~2mm,保持针的位置并向前推进插管鞘,使其进入血管,然后隔无菌巾,松止血带,轻压穿刺点上方止血,撤出穿刺针芯,将导管插入插管鞘,缓慢推进至所测量长度,从静脉内撤出插管鞘,离开入点撕开,将导管外保护膜套取下,缓慢将支持导丝撤出,接可来福无针密闭输液接头,接输液装置输液,再用9 cm×11 cm抑菌敷贴将导管呈“~”固定,外用弹力绷带包扎(防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躁动容易引起穿刺点出血或脱管)。另外,有条件时可通过X线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置管后填写深静脉置管单,记录穿刺者姓名、上臂周长及PICC放置日期、PICC类型、导管型号、插入长度及外露长度、所穿刺静脉名称、穿刺过程是否顺利、导管固定情况。

    2  讨    论

    2.1  PICC的优点

    颅脑损伤患者因需反复多次静脉输入甘露醇、高渗液、抗生素、高营养液等,易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致使药物外渗,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而引起静脉炎;同时颅脑损伤患者的躁动易使针头脱落,而反复多次的静脉穿刺及药物对血管的刺激,给一次穿刺成功及再次穿刺带来困难。使用PICC置管后,药物通过导管进入上腔静脉后,被迅速稀释,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上肢血管网,解除了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伤[45],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

    2.2  置管时注意事项

    置管须注意以下几点:(1)置管过程中注意保暖,当导管进入肩部时,让患者头部转向穿刺侧,下颌靠肩以防止导管进入颈内静脉。(2)送导管困难时,可外退导管2cm左右,再转一圈避开静脉瓣送管,遇阻力不可强行送管,应适当调整患者体位,使上肢与躯干垂直,并轻轻按摩上肢或稍作停顿后再送管,如果失败则改在对侧静脉置入[3]。(3)左侧的静脉路径较长、较弯曲,置管时难度较大且容易损伤血管内膜,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故最好选择右侧静脉。最佳穿刺点为肘窝下两横指处,穿刺点过高可能损伤神经及淋巴系统,且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穿刺点过低则血管相对较细,易引起血流障碍和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

    2.3  置管后护理

    2.3.1  敷料的选择及更换  由于棉质敷贴优于透明敷贴,故一般选用7 cm×7 cm和9 cm×11 cm抑菌敷贴。导管置入后24h必须更换敷料,并根据患者情况撒除弹力绷带。以后每3~5d更换敷料1次,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出汗后或敷料弄湿后需及时更换,更换时需注意观察针眼周围皮肤有无发红、肿胀、疼痛和渗出等,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2.3.2  冲管及封管  在输液结束后,用10~20ml 0.9%氯化钠注射液采用脉冲方式注入,剩余最后1ml液体时,一次性注入,边推注活塞边撤注射器,以达到正压封管。输液间歇期间应每天或隔3~5d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1次[6]。

    2.3.3  防止导管的脱出  对导管插入后要妥善固定并记录导管插入深度,观察有无脱出现象,并每班交接;给患者作护理及治疗时避免牵拉导管;勿做剧烈的手臂运动,以防止导管脱出。

    2.3.4  拔管的护理  当治疗结束或出现并发症时,应及时拔管。操作前向患者讲述拔管过程,以缓解其紧张心理。拔管时患者取仰卧位,外展穿刺侧上肢,并做深呼气动作,此时缓慢拔出导管,禁止用力按压管道拔管,以防管道附着的血栓等异物脱落。如感觉有阻力,应停止拔管,热敷20~30min再继续拔管,拔管后检查导管是否完整。按压穿刺点不少于5min,并用无菌敷贴覆盖穿刺点24h。拔管后24h内尽量减少穿刺侧肢体活动,以防止出血。

    综上所述,PICC置管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快捷,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不需麻醉和缝针,操作时间短,在医师实施抢救时,护士可独立完成,为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赢得了时间。PICC导管组织相容性强,留置导管时间长,外周血管穿刺易固定,不限制患者臂部活动,危险性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阶段非常有利,同时PICC护理过程简单,避免了患者反复多次穿刺的痛苦,随时保持通畅的静脉通道便于急救和给药,减少了护士的无效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于卫华.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与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4,19:2123.

[2]王晓娅,徐氚,陈向荣,等.PICC术外测量方法的改进[J].护理研究,2004,19(7):1184.

[3]周日莲,胡峰霞,杨健美,等.PICC导管置入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1):109.

[4]朱军容,何冰,姚翠君,等.PICC在60例小儿白血病化疗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2):34.

[5]梁海华,谢巧庆,张婷婷,等.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在小儿化疗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4,3(19):246247.

[6]袁红明,丁志刚,沈兰芳.外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临床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6,2(2):43.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