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内科》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8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7-30  浏览次数:402次

  作者:王安君 作者单位:鞍山市双山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鞍山 114032

  【关键词】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分析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系因基底动脉尖部的血循环障碍所致,以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较少见。随着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及辅助检查的发展。特别是MRI的普及,TOBS的确诊率越来越高。现回顾我院收治的8例TOBS病例,结合文献临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8例,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53~76岁,平均63岁。既往高血压病史6例,糖尿病病史1例,冠心病病史1例。8例患者均为突发起病,且发病过程中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嗜睡3例,一过性意识障碍3例,昏迷2例。其中去脑强直发作1例,瞳孔改变及眼球运动障碍6例,垂直运动障碍5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肢体瘫痪4例,共济失调2例,双侧巴氏征阳性6例,视幻觉1例。8例患者均行头CT检查,其中3例行头MRI检查。头部CT、MRI显示:丘脑梗死6例(双侧5例),枕叶梗死3例,小脑梗死2例,颞叶内侧梗死1例,脑干梗死5例。

  2 结果

  全部病例均按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降低纤维蛋白原、防脑水肿,对症支持治疗。8例患者治愈1例,显效2例,有效2例,恶化1例,死亡2例。

  3 讨论

  基底动脉尖部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 cm直径范围内的5条血管,即由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形成的“干”字区域。各种原因引起的该区域动脉闭塞,出现突发意识障碍、瞳孔及眼球运动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即构成TOBS。TOBS的临床特点:①本病的主要病因为心源栓塞和动脉硬化性梗死;②一般起病急、进展快,症状、体征涉及多部位,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眼征、偏瘫或四肢瘫、共济失调、眩晕、呕吐等;③较早、较快的出现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肺部感染、呼吸节律的改变等;④头颅MRI显示基底动脉尖部5支动脉供血区的多处梗死。对于具有上述特点的患者及早行头部MRI检查,如果头颅MRI显示基底动脉尖部5条动脉供血区2处以上梗死灶即可诊断[1]。

  本组病例发病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主要由于中脑网状结构上行激话系统和丘脑网状核及下丘脑功能受损所致,瞳孔异常及眼球运动障碍是TOBS的另一个主要症状。本组5例眼球垂直运动障碍,为上丘脑水平垂直运动中枢病变或周围病变水肿压迫所致。1例动眼神经麻痹,主要损害了中脑导水管腹侧被盖内侧EW核造成瞳孔散大、动眼神经核或根受损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1例出现视幻觉,与大脑脚、黑质、红核、中脑导水管旁灰质及小脑上脚损害有关。影像学特征为丘脑和脑干病变比率高,主要为基底动脉尖瑞发出分支动脉供血给中脑、丘脑、枕叶、小脑上部和颞叶内侧,供应中脑和丘脑血液的深穿支远较大脑与小脑血液的动脉细,侧枝循环建立更慢,故TOBS临床上主要表理为中脑和丘脑缺血症状,这与文献报道一致。由于TOBS仍然为急性脑梗死,但由于它的特殊性在治疗上也与常见脑梗死不同,认为临床上除按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外,应及早诊断、充分应用脱水降颅压药物。因为脑水肿可以诱发枕骨大孔疝引起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故应充分脱水降颅压,以免形成脑疝危及生命,在临床上不能用大脑半球梗死面积的大小来衡量TOBS患者脱水药物的应用。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早纠正呼吸衰竭[2]。

  由于本病预后不佳,治愈率低,病死率高,我们应提高对本病认识,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积极预防并发症,将有助于降低死亡率,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谢思明,陆士奇.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8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6):92-93.

  [2] 施建华,罗腊香,张 力,等.基底动脉尖综合征6例诊治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8):677-678.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