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微创清除术诊治体会及分析

发表时间:2012-11-08  浏览次数:850次

  作者:马军,袁吉华  作者单位:新疆塔城,塔城市人民医院

  【关键词】 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清除术;药物治疗

  高血压性脑出血为临床常见病,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2001年以前我院一直都是通过内科药物保守治疗。我院自2001年12月引进微创颅内血肿粉碎穿刺清除术,取得了满意疗效,现选62例(其中微创组32例,药物治疗组30例) 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微创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5~76岁,平均62.3岁,其中45~60岁18例,61~70岁10例,71~76岁4例。手术时间:24h以内者7例,24~72h者20例,72h以上者5例。CT分型:基底节23例,丘脑1例,壳核丘脑1例,皮质下出血2例,硬膜下血肿5例。出血量按多田公式[血肿量=π/6×(最大层面之长径×横径)×层面数[1]]计算为30~110ml,平均52.6ml。破入脑室者8例,中线结构移位者17例。对照组为从同期内科单纯药物治疗的经CT诊断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量及GC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症状与体征 高血压患者入院时体温>38.5℃,血压>180mmHg 20例,>150mmHg 12例。GCS评分3~5分11例,6~9分12例,10~12分9例。一侧瞳孔散大22例,双侧瞳孔散大5例,双侧瞳孔缩小3例,去大脑僵直2例。

  1.3 方法

  1.3.1 微创组 根据CT所示计算出血量,入选者基底节区均大于30ml血肿,根据CT位置、形态等确定穿刺靶点,常规消毒铺巾,局麻选择合适长度的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根据血肿位置,选择适当的穿刺点,直接穿刺进入颅内,取出钻芯,插入圆钝头塑料针芯,置入血肿腔,顶端帽盖封闭,侧孔接引流管,用5ml注射器抽吸液态血肿,首次抽吸1/3~1/2,换下帽盖,置入粉碎器,并可反复用肝素、地塞米松、生理盐水配制液4ml从侧管震荡冲洗,直至流出液为淡红色为止,冲洗后,用3万u尿激酶注入血肿腔,夹管留置2~4h后开放引流,间隔6~8h后,可重复上述操作,反复冲洗2~3次,根据CT复查情况及临床表现,术后24~72h拔针,个别清除不满意者可反复快速尿激酶注入夹管保留冲洗引流,拔针时间延长至术后3~4天,术后同时给予调整血压、抗感染及营养神经等治疗,如颅内压增高明显,临床使用小剂量的20%甘露醇。

  1.3.2 内科组 采用控制血压,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及神经营养药,防止并发症等综合治疗。

  2 结果及分析

  2.1 治疗结果 微创组:再出血1例,术后1个月内死亡2例,死亡率6.25%,近期优良率67.5%,远期良好以上占89.6%。内科组:发病1个月内死亡10例,死亡率33.3%,近期优良率38.0%,远期良好以上占56.2%。微创组较内科组近、远期良好率高而死亡率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随访 治疗6个月后随访,微创组:失访2例,死亡1例;内科组失访1例,死亡2例。

  3 诊治体会

  抢救生命、降低致残率是微创治疗的宗旨。颅内血肿微创术以其安全有效,有利于高龄危重患者的抢救,操作简便、收费低廉,不受场地和设备限制,一般6~7h后由于血肿占位效应及血肿分解产物的神经毒作用,使血肿周围正常脑组织发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加重病情;24~48h脑水肿达到高峰,脑疝常发生于此期。神经组织在遭受长时间的严重损伤后,即使手术清除了血肿,其脑损伤的病理过程仍将持续地进展[2]。超早期手术可以在发生不可逆损害前及时清除血肿,可最大限度地降低脑组织的继发损害,对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生存质量有重要作用。由于穿刺本身损伤很小,只要适当掌握抽吸量及抽吸速度,正确使用尿激酶,合理调控血压等,可以避免再出血的发生,对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胡长林.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规范化治疗指南.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98-129.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