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下腔侧裂池沟通及颞肌贴敷术治疗难治性硬膜下积液
发表时间:2012-10-08 浏览次数:931次
作者:许令明,蒋昌正,张道兵,方均 作者单位:舒城县人民医院脑外科,安徽 舒城 231300
【摘要】12例难治性硬膜下积液采用颞部入路硬膜下腔侧裂池沟通及颞肌贴敷术治疗,利于积液的循环和吸收,解除占位,改善局部脑组织微循环和营养,达到根本的病因治疗。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脑积液 手术
颅脑损伤硬膜下积液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中难治性硬膜下积液常发生于有脑萎缩患者[1],钻孔置管引流常常失败,病程迁延,有少数可转化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十分棘手。我院采用颞部入路,硬膜下腔侧裂池沟通及颞肌贴敷术,一次性治愈难治性硬膜下积液12例,无不良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57~78岁,平均61岁。其中颅脑损伤后急性者4例(损伤≤3天),慢性者8例(损伤后≥4天)。临床表现多为头痛、嗜睡、呕吐等,部分患者出现烦躁,极少数出现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头颅CT或MRI检查积液量约在80~130ml,平均约95ml,一侧额颞顶部8例,双侧额颞顶4例,均有患侧脑室受压,中线不同程度移位。其中5例常规钻孔引流1周,后头颅CT复查积液大部存在,闭管后术前症状仍存在。
2 手术方法 采用全麻气管插管,翼点入路,弧形切口,长约7cm。保留颞浅动脉主干,连同部分颞肌筋膜及肌肉瓣一起分离,约5cm×2.5cm大小,充分止血。翼点前方处钻孔,咬除部分颅骨,骨窗面积约3cm×3.5cm,悬吊硬膜。放射状切开硬膜,积液涌出,脑搏动明显,细心撕破侧裂池蛛网膜,并尽可能沿血管间隙扩大,止血并反复冲洗至清。再次检查肌瓣无明显的出血,将肌瓣放置硬膜下与脑表面贴附,放置引流并将肌瓣筋膜与硬膜严密缝合,后分层缝合,硬膜下引流管引流液至清后拔除。
3 术后治疗与结果 术后保持引流管高度(头平面上100~180mH2O)以防引流过度导致低颅压;预防使用抗生素。术后3天经头颅CT复查,硬膜下积液占位效应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基本缓解,术后1个月头颅CT复查硬膜下积液腔近完全消失,占位效应解除,随访3~6个月,无复发。
讨论
颅脑损伤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移位,导致蛛网膜被撕破,脑脊液经裂孔流至硬膜下腔,聚集而导致局部脑组织受压和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其发生率约占颅脑损伤的1%,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10%;其发生与颅脑损伤、脑萎缩、脑组织的不恰当的脱水有一定的关系[2]。脑组织的长期受压变形,中线结构不同程度的移位等改变,对脑功能产生很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及时纠正这些异常情况,以避免其对神经功能远期的不良影响。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方法很多:如药物治疗、钻孔引流、硬膜下腔腹腔分流、硬膜下腔蛛网膜下腔沟通等等,针对硬膜下积液合并有脑萎缩的年长者,其特点一般是对常规钻孔置管引流治疗无效;采用与蛛网膜下腔沟通术因漏口再黏连、脑萎缩回复弹性差而失败;若选择硬膜下积液腹腔分流术,多部位手术切口较繁杂,少数因感染、堵管而放弃硬膜下腔侧裂池沟通术,将侧裂池的打开,扩大了硬膜下腔与蛛网膜下深腔的沟通,利于积液出入自由,促进吸收;颞肌贴敷术是利用颞肌的局部填塞及肌肉组织对积液的吸收作用。在同一个手术切口两种术式联合,无论是单侧或双侧硬膜下积液只需一侧手术治疗即可。本组12例病人,5例一开始选用钻孔引流,其结果影像学复查积液占位效应大部分存在,闭管后症状复发,然后采用该项术式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胡深,杨佳勇,颜杰浩,等.显微硬膜下腔一侧裂池沟通术治疗潜在难治性硬膜下腔积液[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8):826-828.
[2]陈风华,方加胜,姜维喜.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治疗[J].医学临床研究,2006,23(8):1260-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