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频道 > 临床内科学 > 文献详细

《神经外科学》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60例临床观察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2-08-21  浏览次数:724次

  作者:赵素平  作者单位:蒙阴县人民医院,山东 蒙阴 276200

  【关键词】 亚低温;颅脑损伤;护理

  亚低温(28 ℃~35 ℃)能显著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效控制颅内压,促进脑损伤病情的恢复[1]。但进行亚低温治疗常须呼吸机辅助呼吸,条件要求高,观察难度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院1999年11月至2006年10月用一般低温(32 ℃~35 ℃)治疗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同样取得了满意疗效,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0例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5岁~61岁。交通事故伤52例,高空坠落伤4例,机器压伤4例。入院时体温36.8 ℃~39.4 ℃;深昏迷29例,中昏迷15例,浅昏迷16例;双侧瞳孔散大19例,双侧瞳孔缩小10例,一侧瞳孔散大31例。GCS评分3分~5分28例,6分~8分32例。头颅CT检查:硬膜下血肿22例,硬膜外血肿20例,多发血肿12例,后颅窝血肿6例。入院后行手术治疗49例,保守治疗11例。

  1.2 降温方法 11例保守治疗患者在入院后6 h内施行降温;49例术毕即给予降温。60例采用北京康联医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ICEI型医用控温毯(控温毯),同时给予冬眠治疗,根据降温效果决定是否加用冰袋。患者肛温>38.5 ℃者应用控温毯,降温同时给予冬眠合剂(生理盐水50 ml+氯丙嗪100 mg+异丙嗪100 mg+哌替啶100 mg)持续缓慢静脉点滴或静脉泵滴入,使患者肛温控制在33 ℃~35 ℃,24 h后37例肛温降至35 ℃以下;13例肛温36 ℃~37.3 ℃,经加用冰袋冰敷2天后肛温控制在33.8 ℃~35 ℃。10例中枢性高热患者应用控温毯,并加用冰袋冰敷,48 h肛温仍在37 ℃以上,经胃内注入冰盐水60 ml,1次/4 h,2天后肛温控制在34.1 ℃~35 ℃。复温采用自然复温法,先停用控温毯物理降温,再缓慢 停用冬眠合剂,使患者肛温缓慢回升至36.5 ℃~37 ℃。治疗期间持续心电监护,定期监测生命体征、GCS、血氧饱和度、心电图、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血气分析等变化。

  2 结果

  60例患者亚低温治疗持续2 d~7 d,平均(84±25) h,其中41例肛温达到目标温度(33 ℃~33.9 ℃),19例肛温维持在34 ℃~34.8 ℃。停止亚低温治疗后,28例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围;24例体温有所上升(37.4 ℃~38.7 ℃),持续使用冰袋冰敷3 d~5 d后16例体温正常,8例仍高热,经再次亚低温控制体温,1 d~3 d后停止,体温保持在正常范围;8例体温不升,给予保暖后体温恢复正常。复查头颅CT:42例患者颅内血肿较前吸收好转,18例较前增大。60例患者住院7 d~375 d,痊愈(恢复劳动力)22例,轻残(活动有障碍)12例,中、重残(生活部分自理,不能自理或植物人)8例,死亡18例。低温治疗后患者病死率30%,较1999年11月以前同类患者的病死率(43%)下降了13个百分点。

  3 临床观察与护理

  3.1 温度的观察 30 min巡视患者1次,了解控温毯的运转情况及肛温变化,慎防控温毯温度过冷过热。患者体温<34 ℃时可引起反射性冠状动脉收缩而导致房室传导阻滞[2],应心电监护,发现心律失常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如患者体温>35 ℃,需加用冰袋。

  3.2 意识的观察 颅脑损伤患者的意识变化往往早于瞳孔和其他生命体征的变化。因此,当患者由嗜睡转为浅昏迷或四肢原来能屈动,现在四肢伸直内翻或无反应,表示病情加重,应立即通知医生;当患者由浅昏迷转为昏睡,四肢有屈动,说明患者在恢复之中,预后较好。本组中32例患者发生意识障碍加重现象,由于及时发现,均得到相应的救治。

  3.3 瞳孔的观察 30 min观察瞳孔1次,如双侧或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另一侧瞳孔缩小,均表明脑疝已经形成,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如一侧或双侧瞳孔回缩,则表示患者正在恢复之中。

  3.4 生命体征的观察 本组60例均采用美国GE多参数监护仪进行监护,每30 min自动测血压1次,做好详细记录。当颅内压增高时,可表现为“两慢一高”的规律,即脉搏慢而洪大,呼吸深慢,血压升高。因哌替啶与冬眠灵均有降压及抑制呼吸的作用,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和呼吸抑制,如有变化应立即通知医生或停止使用该药。

  3.5 颅内压监测 颅内压正常值为0.67 kPa~2 kPa,超过此值即属颅内压增高。50例手术患者术后均置颅内压探头进行颅内压监护。如颅内压超过2 kPa,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当颅内压波动明显时,应检查纤维探头固定是否牢固,是否因患者体位变动牵拉探头等;如颅内压持续升高,提示脑肿胀、脑水肿严重。本组18例颅内压持续升高,经脱水降脑压等处理无效死亡。

  3.6 呼吸道护理 冬眠后患者咳嗽反射及吞咽反射减弱,痰液不易排出,口、鼻、咽腔的分泌物、血液、呕吐物易进入下呼吸道,极易造成肺部感染。因此,进行气管切开护理时,严格无菌操作,采用2%戊二醛溶液浸泡气管内套管60 min,每周更换消毒液及做细菌培养1次,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每次吸痰前向气管内滴入庆大霉素溶液(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加庆大霉素注射液24万U)5 ml~10 ml,吸痰后再滴入10滴~15滴。常规做超声雾化吸入。本组52例气管切开中10例发生肺部感染,经用庆大霉素溶液连续灌洗3 d后感染被控制。灌洗方法:用注射器从气管内快速注入庆大霉素溶液30 ml~40 ml后,立即翻身拍背,1 min~2 min后吸出液体及痰,2次/d~3次/d,至肺部感染控制为止。如患者呛咳,即吸出液体,以免引起窒息。

  3.7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常并发神经源性、应激性胃肠道溃疡导致出血,大出血可导致休克与衰竭。因此,60例患者均于入院后第1天置胃管,1次/2 h观察胃液性质及量,常规应用制酸药。当吸出浅咖啡色液体时,提示少量胃出血,须做好止血准备;如吸出深咖啡色或红色液体,提示出血量较大,立即从胃管内注入冰生理盐水60 ml加凝血酶2 000 U或加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4 mg~8 mg及磷酸铝凝胶40g,1次/4 h交替注入,出血控制后停药。重患者胃出血往往反复发生,须密切观察。出血之前患者多有呼吸异常、缺氧、呃逆等现象,如发现以上变化应查明原因。本组20例吸出浅咖啡色液体,4例吸出深咖啡色液体,2例吸出鲜红色液体,经以上治疗后出血均得到控制。低温能有效控制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降低脑组织耗氧量。近年来,低温治疗已成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并在国内外广泛开展。行之有效的低温治疗是患者早期恢复健康的关键,只有做到严密的观察,细致的护理,才能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达到预期疗效。

  【参考文献】

  [1] 江基尧,朱诚.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M].广州: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98101.

  [2] Hashiguchi N,Shiozaki T,Ogura H,et al.Mild hypothermia reduces expression of heat shock protein 60 in leckocytes from severely headinjured patiend[J].J Trauma,2003,55(6):10541060.

医思倍微信
医思倍移动端
医思倍小程序